下洋村的歷史沿革

2024-01-06 22:26

1個回答

營前曾名瀛前、瀛洲、營田后改稱為營前。原隸屬閩縣,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設(shè)營前縣丞廳,俗稱營前分縣。民國二年(1913年),閩縣與侯官兩縣合并閩侯縣,營前隸屬閩侯縣。舊時的營前,北沿閩江,西自峽兜,東至浮岐,西南通福清,東南與長樂縣河陽港(即太平港)相接,中通上下洞江。范圍包括閩侯縣轄屬第十三區(qū)(即營前區(qū))的光俗、江左、高詳、至德、欽仁、紹惠6個里,大小77個村莊,近4萬人口,4萬余畝耕地。民國23年(1934年)劃歸長樂管轄,增設(shè)為長樂第七區(qū),下轄17個鄉(xiāng)鎮(zhèn)。民國24年(1935年)改區(qū)設(shè)署,又并入第四區(qū),轄有7聯(lián)保、101保、1037甲。民國32年(1943年秋)改為鎮(zhèn)。1949年11月改為營前區(qū),1955年8月營前區(qū)管轄營前、洋嶼、霞洲、籌東、長安、馬頭、洞頭、下洋、黃石、石龍、泮野、龍門、石屏、十洋、勝德、東關(guān)、西關(guān)村等。1958年9月改稱營前公社,轄有13個大隊。1984年9月撤公社建制為鎮(zhèn)建制。2005年11月撤鎮(zhèn)改為街道。

相關(guān)問答
下洋村的歷史沿革
1個回答2024-03-10 01:22
營前曾名瀛前、瀛洲、營田后改稱為營前。原隸屬閩縣,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設(shè)營前縣丞廳,俗稱營前分縣。民國二年(1913年),閩縣與侯官兩縣合并閩侯縣,營前隸屬閩侯縣。舊時的營前,北沿閩江,西...
全文
東大洋村的歷史沿革
1個回答2024-04-06 23:05
東大洋村原稱“大洋村”,明清期間隸屬即墨縣里仁鄉(xiāng)陰島社。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淪為德國租借地,1914年又淪為日帝手。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劃為膠州商埠海西區(qū)。1930年劃為青島市特別區(qū),國...
全文
南洋理工大學(xué)的歷史沿革
1個回答2024-01-21 15:44
1955年,東南亞第一所中文大學(xué)南洋大學(xué)由民間發(fā)動籌款運(yùn)動而創(chuàng)辦起來,云南園校址由新加坡福建會館慷慨捐贈。 1980年,南洋大學(xué)和新加坡大學(xué)合并,成立新加坡國立大學(xué)。 1981年,新加坡政府在南洋...
全文
東頭村的歷史沿革
1個回答2024-03-20 03:32
東頭村以駐地自然村得名。明、清統(tǒng)于三十五都。民國分為東前保和東后保。1949年解放初合并為東頭鄉(xiāng),1958年成立東頭大隊,1984年改成東頭村委會。
東海村的歷史沿革
1個回答2024-03-28 13:09
清朝年間,東海村大部分屬華亭縣云間鄉(xiāng)十二寶漕三圖,西南一部分屬十一保漕二十三圖。民國時期先后屬漕涇鄉(xiāng)、漕涇鎮(zhèn)姿拿好南厙鄉(xiāng)。解放前夕屬浦南區(qū)漕涇鎮(zhèn)。建國初期為南厙、張家厙、王家、新團(tuán)、鎮(zhèn)南五村及倉頭村...
全文
東門村的歷史沿革
1個回答2024-03-12 19:27
東門村是始祖從泉州東門(一說泉州金魚巷)遷入繁衍,遂以源地命名為“東門”。在元、明、清隸屬南安十四都,民國年間為東門保,解放初為蓮坑鄉(xiāng),1958年為東星大隊,1980年因與官橋公尺蠢社東星大隊重名...
全文
東張村的歷史沿革
1個回答2024-03-17 01:41
西張,東張激告,南張村原為一村,名張村.清光搭鉛橋緒三年大旱,絕大多數(shù)人餓死逃走,張姓絕跡,知猛后來儀姓人來此,住在東巷的叫東張。
西洋鎮(zhèn)的歷史沿革
1個回答2024-03-08 11:39
1957年建西洋則孝搜鄉(xiāng),孫歷1958年改公社慎困,1984年建鎮(zhèn)。1997年,面積338.7平方千米,人口1.9萬
北洋的歷史沿革
1個回答2024-04-30 09:09
北洋之說最早出現(xiàn)在宋朝,主要指黃海、渤海區(qū)域。后來在清朝1791到1821年間,以上海吳淞口為界,長江以北的均為北洋,是包括江蘇、山東、直隸等各口岸的地域概念。 北洋的存在源于其政治因素,正是如李鴻...
全文
白洋鎮(zhèn)的歷史沿革
1個回答2024-05-13 03:12
考古學(xué)家從白洋柳林大堰灣的丘陵坡頂?shù)[石中,發(fā)掘出土了距今約5億年的寒宣武紀(jì)瓣腮類貝殼化石,足以證明在地質(zhì)時代早寒武紀(jì)時白洋屬海浸區(qū),生息著大西洋動物群;考古人員在趙家鋪發(fā)現(xiàn)的尖狀器和在善溪沖發(fā)現(xiàn)的石...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