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傳蘇軾古文觀止

有關蘇軾樂觀的事例及詩句
1個回答2024-03-20 01:07

1、蘇軾因為“烏臺詩案”差點送命后被貶黃州后,一次正好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狽,唯有蘇軾發(fā)出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人生感慨,這不僅是遇雨的感受,更是經(jīng)歷無數(shù)人生挫折與磨難后的感悟,是一種對人生超然的樂觀。

詩句:《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釋義: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仆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么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作了這首詞。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長嘯著,一邊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輕捷得勝過騎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

春風微涼,將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仡^望一眼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回去吧,對我來說,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

2、蘇軾生平第一次被貶,貶地黃州,蘇軾樂觀面對,隨遇而安并寫下“魚美、筍香”的詩句。就在這個被貶之地——黃州,蘇軾安然而居,開墾“東坡”自耕,從而為中國文學史增添了一個傳奇的“蘇東坡”,為后人留下了傳誦千古的“三赤”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后赤壁賦》)。

詩句:《初到黃州》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yè)轉荒唐。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

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

釋義:

自己都感到好笑,一生為嘴到處奔忙,老來所干的事,反而要得荒嘴。長江環(huán)抱城郭,深知江魚味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覺陣陣筍香。貶逐的人,當然不妨員外安置,詩人慣例,都要做做水曹郎。慚愧的是我勸政事已毫無補益,還要耗費官府岸祿,領取壓酒囊。

3、蘇軾直到將老才從海南渡海回中原,在“夜渡?!敝H,他回首這一路的貶謫生涯,對當時的惠州(今廣東)那樣一個蠻荒瘴疬之地的生活的總體評價是“茲游奇絕”,這真是一種大胸懷、大樂觀。

詩句:《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釋義:

參星橫北斗轉已經(jīng)快到三更時分,雨綿綿風不停老天爺也應該放睛。云忽散月兒明用不著誰人來點綴,長空凈滄海色本來就是澄澈清明。雖乘船渡大海空懷孔子救世之志,仿佛聽到了黃帝成池優(yōu)美的樂聲。被貶南荒雖然九死一生吾不悔恨,這次遠游是我平生最奇絕的經(jīng)歷。

4、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充團練副使的閑散官,這一貶就是五年。蘇軾在黃州初寓居于定惠院,后遷居于臨皋亭,安于貶所,隨僧蔬食,有暇則往村寺沐浴,尋溪傍谷釣魚采藥,自尋歡適。有時也隨一葉扁舟,放棹于大江之上,浪跡于山水之間,與漁樵雜處,往往為醉酒的醉漢所推倒,甚至于詈罵,他卻自喜漸不為人識,而自得其樂。元豐六年(1083年)九月二十七日,侍妾朝云產(chǎn)下一子,小名干兒,頎然穎異,蘇軾欣然,因作《洗兒戲作》詩。

詩句:《洗兒戲作》

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釋義:

每個人生下孩子,都希望孩子頭腦聰明。但是聰明有什么好處呢?我就是因為聰明,遭到人家的嫉妒,被聰明誤了一生。只希望自己的兒子愚笨遲鈍,沒有災難,沒有禍患,而能夠官至公卿。

5、蘇軾暮年對自己事業(yè)進行總結與評價,回首一生,他更多地想到的是黃州、惠州、儋州三個被貶之地,在貶謫生活中,他感受更多的不是痛苦,而是充實,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是實實在在的為民服務,所以一生的功業(yè)都放在了三地。

詩句:《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釋義:

心靈已然寂靜無欲了,不會再為外物所動。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無法拴系的小船。有人問我平生的功業(yè)在何方,那就是黃州、惠州和儋州。

拓展資料: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zhí)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于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蘇東坡在政治上和王安石一派有分歧,兩人并沒有私怨,卻在治國理念上有太大的分歧,王安石為了實行改革不惜離親叛眾,雖千萬人吾往矣。但是他的激進、獨裁和理想主義注定了他最終的失敗。

而蘇軾因為說了一些反對的話,發(fā)了些牢騷,種下了他后半生的顛沛流離甚至客死異鄉(xiāng)的禍根。他因為烏臺詩案被一貶再貶,曾寫下了“今到海南,首當作棺,次便作墓。仍留手疏與諸子,死即葬于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此亦東坡之家風也。”這可以被當作豁達為后人所稱道,在當時的蘇東坡看來,又何嘗不是他無奈的慨嘆。他也曾經(jīng)寫下“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這樣感情傷感的詩句。而他真正值得人佩服之處就在于在經(jīng)歷了這樣的種種艱難后,他還能說:“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可以說是具有大智慧、大樂觀的人。

蘇軾的樂觀精神對大學生有什么借鑒意義?
1個回答2024-01-20 22:36

蘇軾樂觀精神,讓人受挫折時,不屈服保持樂觀積極的精神,豁達開朗。

蘇軾學無止境的故事告訴我們什么?
1個回答2024-03-05 07:33
蘇軾學無止境告訴我們知識是無窮無盡的,要靠一顆探索的心
百家講壇之蘇軾的觀后感
1個回答2024-02-13 03:59
《詩仙李白》觀后感

這幾天終于把《詩仙李白》看完了。先生還是那么氣質(zhì)卓然,談笑風生,講座還是那么引人入勝,原諒我看的次序有所顛倒,說的話也就顛三倒四。



談蘇軾,先生像是在介紹自己的一位知交摯友,帶著質(zhì)樸又熾烈的深情厚意娓娓道來,有時候像為自己最熟悉、最在意的友人梳理生平,蓋棺論定,有時候更像蘇軾的一位代言者,替緘默不語的故人直舒胸臆,傾吐衷腸。而說李白,先生則多了幾分探索的意味,有一點距離,有一點敬畏,有一點禮貌。



很多時候,先生都帶著抑制不住的笑意。這個笑意里包含的似乎不僅僅是所講話題的趣味性,或許還摻雜著幾分對自己心力難及、參悟不透的自嘲。李白就像一道難解的謎題,而先生的那種情態(tài),仿佛天真無邪的孩童,睜著好奇的眼睛,帶著善良的心意和激賞的態(tài)度,去接近千年之前那一個捉摸不定的靈魂,去探究萬古之外那一個生命的不可思議。



相比《蘇軾》,這個系列也少了幾分傷感,多了一些豁達。這應該是李白的個人特征所決定的,他的作品極少給人留有悲傷的余地,就像他的生命,總是把這一面掩藏起來,輕松化解于杯盞之間。既然九泉下的詩仙不知已在何方金樽對月,仰天長笑,早不流連于此生的一切,現(xiàn)世之人倘若還在為之唏噓喟嘆,心意難平,想來他老人家嘴上不說,心里也會嗤笑一聲。



前段時間我們這里的紀實頻道有個欄目,叫《文化中國》,也講過李白,不過因為時間關系,我從來看不到。說到這里也要感激《百家講壇》的播出時段,如果這個節(jié)目有幸擠進黃金時間,那我也就無緣了?!段幕袊返倪@個李白系列引起過一些爭議,因為主講人采取一種顛覆性的姿態(tài),帶著明顯的貶義進行評說。我沒看過,不知道究竟貶到了怎樣的地步,不過相比之下,無疑更欣賞先生這樣的態(tài)度,情淡平和,以善意度人。畢竟對待這樣一位絕非大奸大惡、從未傷天害理的偉大詩人,如果非要以今天的道德準則將他劃入歌頌或批判的陣營,豈不是太累,也太做作。



先生在講《早發(fā)白帝城》時說,越是熟悉的往往越是陌生,就像“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就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確如此。尤其對于我這樣一個讀書淺嘗輒止,不求甚解的人來說,李白更像是一個文學符號,從幼年起便有口無心地掛在嘴邊,長大后反倒懶于思考,數(shù)十年仿佛沒有半點長進。感謝先生為我開啟了這扇門。



這是一點淺見,有說錯的,還望大家包涵。
蘇軾的《觀潮》詩是什么?
1個回答2023-04-06 08:20

蘇軾的《觀潮》詩原文如下: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譯文:

廬山的煙雨,錢塘江的潮汐,都值得去觀賞。無緣去一飽眼福則會遺憾終身。終于親眼看到廬山、浙江的景致,卻發(fā)現(xiàn)過去的沖動妄念不過如此,只覺廬山煙雨就是廬山煙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觀潮》的禪心

蘇軾借《觀潮》為題,抒寫了一種經(jīng)歷妄念躁動,轉而豁然超越的思想,有佛家的禪宗情調(diào)。所謂禪宗,有南北之分,北宗強調(diào)“住靜觀心”、“慧念以息想,極力以攝心”;南宗則提倡“心性本凈、佛性本有、覺悟不假外求”以達到“無念為宗”。

蘇軾在詩中說的“及至到來無一事”,就是把自己妄念看清,恍然看清自己之后,細想這與蘇軾當初未來時的千般期待、萬分遺憾,顯得很可笑了。

康震講蘇軾觀后感
1個回答2024-02-13 16:59
很不錯的,只是還是因為上百家講壇吧,一些東西還是沒能有機會聽康震老師深入將我下去,還有好多需要自己再看,當然康震老師的數(shù)則是一個大概輪廓,需要自己向里面添東西,自己就會很深刻。。。支持這種“思考”
百家講壇之蘇軾的觀后感
1個回答2024-03-31 00:53
《詩仙李白》觀后感
這幾天終于把《詩仙李白》看完了。先生還是那么氣質(zhì)卓然,談笑風生,講座還是那么引人入勝,原諒我看的次序有所顛倒,說的話也就顛三倒四。

談蘇軾,先生像是在介紹自己的一位知交摯友,帶著質(zhì)樸又熾烈的深情厚意娓娓道來,有時候像為自己最熟悉、最在意的友人梳理生平,蓋棺論定,有時候更像蘇軾的一位代言者,替緘默不語的故人直舒胸臆,傾吐衷腸。而說李白,先生則多了幾分探索的意味,有一點距離,有一點敬畏,有一點禮貌。

很多時候,先生都帶著抑制不住的笑意。這個笑意里包含的似乎不僅僅是所講話題的趣味性,或許還摻雜著幾分對自己心力難及、參悟不透的自嘲。李白就像一道難解的謎題,而先生的那種情態(tài),仿佛天真無邪的孩童,睜著好奇的眼睛,帶著善良的心意和激賞的態(tài)度,去接近千年之前那一個捉摸不定的靈魂,去探究萬古之外那一個生命的不可思議。

相比《蘇軾》,這個系列也少了幾分傷感,多了一些豁達。這應該是李白的個人特征所決定的,他的作品極少給人留有悲傷的余地,就像他的生命,總是把這一面掩藏起來,輕松化解于杯盞之間。既然九泉下的詩仙不知已在何方金樽對月,仰天長笑,早不流連于此生的一切,現(xiàn)世之人倘若還在為之唏噓喟嘆,心意難平,想來他老人家嘴上不說,心里也會嗤笑一聲。

前段時間我們這里的紀實頻道有個欄目,叫《文化中國》,也講過李白,不過因為時間關系,我從來看不到。說到這里也要感激《百家講壇》的播出時段,如果這個節(jié)目有幸擠進黃金時間,那我也就無緣了?!段幕袊返倪@個李白系列引起過一些爭議,因為主講人采取一種顛覆性的姿態(tài),帶著明顯的貶義進行評說。我沒看過,不知道究竟貶到了怎樣的地步,不過相比之下,無疑更欣賞先生這樣的態(tài)度,情淡平和,以善意度人。畢竟對待這樣一位絕非大奸大惡、從未傷天害理的偉大詩人,如果非要以今天的道德準則將他劃入歌頌或批判的陣營,豈不是太累,也太做作。

先生在講《早發(fā)白帝城》時說,越是熟悉的往往越是陌生,就像“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就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確如此。尤其對于我這樣一個讀書淺嘗輒止,不求甚解的人來說,李白更像是一個文學符號,從幼年起便有口無心地掛在嘴邊,長大后反倒懶于思考,數(shù)十年仿佛沒有半點長進。感謝先生為我開啟了這扇門。

這是一點淺見,有說錯的,還望大家包涵。
百家講壇之蘇軾觀后感
1個回答2024-05-31 05:25
康震講的真的挺好的,感覺他好像跟蘇軾是跨越時空的執(zhí)教好友。讓我們了解到了一個有血有肉的蘇軾,也讓我看到了一個情感豐富的康震
蘇軾和秦觀是什么關系。
1個回答2022-11-07 14:19
他們是師徒關系,因為秦觀是蘇門四學士之一。但是他們又不僅僅是師徒,也是患難與共的莫逆之交:文學上的摯友,政治上的盟友。
簡述蘇軾生平 蘇軾的故事有哪些
1個回答2024-02-24 05:49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zhí)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于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