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蘇軾豁達的詩句

蘇軾為何豁達一生
1個回答2022-11-30 17:04
他好像信佛教 佛教不總是教人放下執(zhí)念嗎
蘇軾的豁達的詩句是
2個回答2023-05-29 17:56
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K軾《望江南·超然臺作》

青春易逝,時不我待,若總顧影自憐,耽于消極,豈不任年華流走,空留遺憾。趁著風光正好,何不放目四海,游走天下,把握當下好時光,待回首時,只見快意瀟灑。

2.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K軾《東欄梨花》

試想:蘇軾曾惆悵地站在東欄旁,看著潔白的梨花,柳絮飄飛,落在他的身上,他感到自己也變成了“一株雪”,如此美景,他卻突然慨嘆,人生能有幾回清醒明白的時候呢?以坦蕩的胸懷面對人生的每一個瞬間,光風霽月,不為物障,回首往事方能無怨無悔。

3.
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K軾《洞仙歌·冰肌玉骨》

屈指未成數(shù),西風忽又來。迢迢疏星度河漢,流年不道暗偷換。須臾紅顏成暮齒,美好的時光匆匆溜走,無暇回顧身后的風景。蕓蕓眾生,似夸父,奮力追趕太陽的步伐,直至力竭,直至生命盡頭。

4.
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K軾《行香子·述懷》

人的一生只不過像快馬馳過縫隙,像擊石迸出一閃即滅的火花,像在夢境中的經(jīng)歷一樣短暫。名利如浮云般變幻無常,為此汲汲營營不過勞神費力罷了。美好的時光應(yīng)該送給美好的事物。

5.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K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人生猶如一場夢,且灑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6.
人間有味是清歡。——蘇軾《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人世間最有滋味,最值得在日后留念的事情往往不會是那些表面排場大但實際空洞無味之事,而是一些清馨淡雅的時刻,那才是洋溢著幸福的清歡之時。
蘇軾在逆境中樂觀豁達的事例有哪些?
1個回答2024-03-12 16:30

一、烏臺詩案

差點送命后被貶黃州后所作,當時正好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狽,唯有蘇軾發(fā)出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人生感慨,這絕對不是遇雨的感受,而是經(jīng)歷無數(shù)人生挫折與磨難后的感悟,這真是一種對人生超然的樂觀!

二、蘇軾生平第一次被貶,初到貶地的感受。

換作常人,初到貶所,一定是愁眉不展,一定感覺到寂寞無助,但蘇軾不然,無論到哪里,無論境遇如何,他都能看到希望,他都能樂觀地面對,他都能隨遇而安。

就是在這個被貶之地——黃州,蘇軾安然而居,開墾“東坡”自耕,從而為中國文學史增添了一個傳奇的“蘇東坡”,為后人留下了傳誦千古的“三赤”名篇。

三、一貶再貶的蘇軾,

直到將老才從海南渡海回中原,在“夜渡海”之際,他回首這一路的貶謫生涯,唱出了這兩句人生感悟。貶到惠州(今廣東)已經(jīng)是大陸的盡頭了,

新黨還未死心,再將其貶到儋州(今海南),而蘇軾對那樣一個蠻荒瘴疬之地的生活的總體評價是“茲游奇絕”,這真是一種大胸懷、大樂觀。

四、對自己事業(yè)的總結(jié)與評價,

回首一生,他更多地想到的是黃州、惠州、儋州三個被貶之地,在貶謫生活中,他感受更多的不是痛苦,而是充實,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是實實在在的為民服務(wù),所以一生的功業(yè)都放在了三地。在是貶謫文化的最強音,是九死不悔的執(zhí)著,更是大樂觀!

五、他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

選文中他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認為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不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

都會無窮無盡。況且天地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到大自然中去尋求精神上的寄托人世間的榮辱、得失、憂樂便不足為念了。

蘇軾在逆境中樂觀豁達的事例有哪些?
1個回答2024-03-19 23:16

蘇軾在逆境中樂觀豁達的事例有烏臺冊基詩案、蘇軾生平第一次被貶、一貶再貶的蘇軾。差點送命后被貶黃州后所作,當時正好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狽,唯有蘇軾發(fā)出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人生感慨,這絕對不是遇雨的感受。豎枯

換作常人,初到貶所,一定是愁眉不展,一定感覺到寂寞無助,但蘇軾不然,無論到哪里,無論境遇如何,他都能看到希望,他都能樂觀地面對,他都能隨遇而安。

就是在這個被貶之地——黃州,蘇軾安然而居,開墾“東坡”自耕,從而為中國文學史增添了一個傳奇的“蘇東坡”,為后人留下了傳誦千古的“三赤”名篇。

蘇軾的軼事

1084年(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 汝州就任。由于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準。當他準備要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常州一帶水網(wǎng)交錯,風景優(yōu)美。他在常州居住,既無饑寒之憂,又可享美景之樂,而且遠離了京城政治的紛爭,能與家人、眾多朋友朝夕相處。

于是 蘇東坡終于選擇了常州作為自己的終老州纖謹之地。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 蓬萊)。

四個月后,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后,升 中書舍人,不久又升 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后,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他對舊黨執(zhí)政后,暴露出的腐敗現(xiàn)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于是又遭誣告陷害。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黨,又不能見諒于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diào)。





蘇軾在逆境中樂觀豁達的事例有哪些?
1個回答2024-04-30 20:41

如下:

一、烏臺詩案。

差點送命后被貶黃州后所作,當時正好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狽,唯有蘇軾發(fā)出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人生感慨,這絕對不是遇雨的感受,而是經(jīng)歷無數(shù)人生挫折與磨難后的感悟,這真是一種對人生超然的樂觀。

二、蘇軾生平第一次被貶,初到貶地的感受。

換作常人,初到貶所,一定是愁眉不展,一定感覺到寂寞無助,但蘇軾不然,無論到哪里,無論境遇如何,他都能看到希望,他都能樂觀地面對,他都能隨遇而安。

就是在這個被貶之地——黃州,蘇軾安然而居,開墾“東坡”自耕,從而為中國文學史增添了一個傳奇的“蘇東坡”,為后人留下了傳誦千古的“三赤”名篇。

三、一貶再貶的蘇軾。

直到將老才從海南渡海回中原,在“夜渡?!敝H,他回首這一路的貶謫生涯,唱出了這兩句人生感悟。貶到惠州(今廣東)已經(jīng)是大陸的盡頭了。

新黨還未死心,再將其貶到儋州(今海南),而蘇軾對那樣一個蠻荒瘴疬之地的生活的總體評價是“茲游奇絕”,這真是一種大胸懷、大樂觀。

四、對自己事業(yè)的總結(jié)與評價。

回首一生,他更多地想到的是黃州、惠州、儋州三個被貶之地,在貶謫生活中,他感受更多的不是痛苦,而是充實,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是實實在在的為民服務(wù),所以一生的功業(yè)都放在了三地。在是貶謫文化的最強音,是九死不悔的執(zhí)著,更是大樂觀!

五、他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

選文中他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認為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不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

況且天地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到大自然中去尋求精神上的寄托人世間的榮辱、得失、憂樂便不足為念了。

蘇軾在逆境中樂觀豁達的事例有哪些?
1個回答2024-07-20 13:02

蘇軾在逆境中樂觀豁達的事例有:

一、烏臺詩案。

差點送命后被貶黃州后所作,當時正好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狽,唯有蘇軾發(fā)出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人生感慨,這絕對不是遇雨的感受,而是經(jīng)歷無數(shù)人生挫折與磨難后的感悟,這真是一種對人生超然的樂觀!

二、蘇軾生平第一次被貶,初到貶地的感受。

換作常人,初到貶所,一定是愁眉不展,一定感覺到寂寞無助,但蘇軾不然,無論到哪里,無論境遇如何,他都能看到希望,他都能樂觀地面對,他都能隨遇而安。

就是在這個被貶之地——黃州,蘇軾安然而居,開墾“東坡”自耕,從而為中國文學史增添了一個傳奇的“蘇東坡”,為后人留下了傳誦千古的“三赤”名篇。

三、一貶再貶的蘇軾。

直到將老才從海南渡?;刂性?,在“夜渡?!敝H,他回首這一路的貶謫生涯,唱出了這兩句人生感悟。貶到惠州(今廣東)已經(jīng)是大陸的盡頭了,新黨還未死心,再將其貶到儋州(今海南),而蘇軾對那樣一個蠻荒瘴疬之地的生活的總體評價是“茲游奇絕”,這真是一種大胸懷、大樂觀。

早年經(jīng)歷

蘇軾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后。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jīng)》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fā)奮”的“蘇老泉”。

蘇洵發(fā)奮雖晚,但是很用功。蘇軾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慶歷八年(1048年),蘇洵因父喪居家,閉戶讀書,把自己的學識品行教授給蘇軾與幼子蘇轍。

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范。好交友、好美食,創(chuàng)造許多飲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蘇軾在逆境中樂觀豁達的事例有哪些?
1個回答2024-04-12 03:25

蘇軾在逆境中樂觀豁達的事例有:

1、烏臺詩案

蘇軾因為“烏臺詩案”差點送命后被貶黃州,一次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狽,唯有蘇軾發(fā)出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人生感慨,這絕對不是遇雨的感受,而是經(jīng)歷無數(shù)人生挫折與磨難后的感悟,是一種對人生超然的樂觀。

2、流放嶺南貶惠州

宋哲宗元年,蘇東坡從兵部尚書位置,被貶到嶺南(廣東高山大庾嶺以南)英州太守。在中原人看來,那種地方遍地都是瘴癘之氣,沒法住人,之前從來沒有人跑到那么遠的地方去。

蘇東坡成為宋朝第一個被流放到嶺南的人,他此時已經(jīng)58歲。在飽嘗命運的榮枯盛衰之后,他要追尋常人的生活,以一個犧牲者的身份,跋涉1500公里,一站一站地往前走。

到了惠州之后,原來并非你想象!發(fā)現(xiàn)到處都是濃綠的草木和亞熱帶水果,真的是“嶺南萬戶皆春色”。蘇東坡再一次發(fā)揮了樂觀主義的精神,寫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千古佳句。

3、被貶儋州

儋州就是今天海南島的天涯海角,在當時被視為蠻荒中的蠻荒。那時候被送到海南去,是僅次于砍頭的懲罰,蘇東坡已經(jīng)61歲了,搞不好這輩子都沒有平反的機會了。

被貶的同時,弟弟子由被降職,兒子蘇邁丟了官,積蓄全部建了房帶不走,朝廷還欠他的3年俸祿賴著不給,財務(wù)狀況和破產(chǎn)沒啥兩樣!

子由把他送到海邊,成了兄弟倆的訣別。一葉小舟漂泊20日抵達海南島,蘇東坡描述眼前的景象: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可見當時的海南島根本不適合人居住。

按理說,蘇東坡受了這樣的打擊,應(yīng)該頹廢才對,可是蘇東坡再次展現(xiàn)出其樂觀的天性,通過對美食的追求,再一次實現(xiàn)自我心靈的放飛,他給兒子蘇邁的信寫道:

“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一種美味叫生蠔,肉剝出來帶著漿放到水里,加入酒一起煮熟,那種美味以前從來都沒有吃到過。把個頭大的挑出來烤熟了吃,比煮著吃還要鮮美呢!”

蘇軾的可愛

蘇東坡的可愛體現(xiàn)在文化上是不擺架子、見人就熟、充滿好奇、天天驚喜,再傷心的事情,難過一會兒就過去了,再不好的地方,住下一陣就適應(yīng)了,而且他完全不會掩飾真實的心情。

比如他在海南島流放的時候,天天在岸邊盼望著有海船過來,等著能夠買到他最嘴饞的豬肉。

這種可愛表現(xiàn)在文學上就是不說空話、套話、老話、違心話,只憑著自己的直覺發(fā)掘最美的意象,他只隱忍他人,而不與他人重疊。

這是他在文學上的可愛之處。這些可愛如果加上學識和視野,就已經(jīng)能夠營造出非常美妙的文學天地了。

蘇軾被貶之后為什么依然豁達開朗?
1個回答2022-12-19 15:55
蘇軾被貶之后他沒有豁達開朗。
蘇軾被貶之后,他還是會濕啊的發(fā)發(fā)牢騷,發(fā)發(fā)心里的郁悶之氣。從她那些作品當中就可以看出來,她不是說一直都是豁達開朗的,還是為會有失意的時候。
其實這是很正常的。你說一個人不可能總是豁達開朗,你經(jīng)歷失敗經(jīng)歷痛苦就會有情緒低落的時候。
蘇軾的眾多豁達的詞中,你最喜歡哪一句?
2個回答2022-12-02 09:01
我最喜歡的是: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關(guān)于蘇軾樂觀和豁達的事例
1個回答2022-09-29 02:46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