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四十二章原文譯文和注釋

道德經(jīng)十五章原文譯文和注釋
1個回答2024-03-13 05:27

道德經(jīng)·第十五章

【作者】老子?【朝代】春秋時期

譯文對照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

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晌液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譯文

古時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達,深刻玄遠,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為不能認識他,所以只能勉強地形容他說:他小心謹慎啊,就像冬天里涉水過河;他警覺戒備啊,好像防備著鄰國的進攻;他恭敬鄭重啊,好像春談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動灑脫啊,好像冰塊緩緩消融;他純樸厚道啊,好像沒有經(jīng)過加工的原料;他曠遠豁達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渾厚寬容,好像不清的濁水。誰能使渾濁安靜下來,慢慢澄清?誰能使安靜變動起來,慢慢顯出生機?保持這個“道”的人不會自滿。正因為他從不自滿,所以能夠去宴森物故更新。

道德經(jīng)六十二章原文譯文和注釋
1個回答2024-03-05 12:28

道德經(jīng)第六十二章原文譯文和注釋如下:

原文: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譯文:

道是蔭庇萬物之所,善良之人珍貴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需要的時候還要求它庇護。美好的言辭可以換來別人對你的尊重;良好的行為可以見重于人。

不善的人怎能舍棄它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設置三公的時候,雖然有拱壁在先駟馬在后的獻禮儀式,還不如把這個“道”進獻給他們。自古以來,人們所以把“道”看得這樣寶貴,不正是由于求它庇護一定可以得到滿足;犯了罪過,也可得到它的寬恕嗎?就因為這個,天下人才如此珍視“道”。

注釋

奧:藏,含有庇蔭的意思。

市尊:換取尊位。

加入:高過他人,亦有凌駕于別人之上的意思。

何棄之有:即“有何棄之”,有什么可拋棄的。老子認為惡人可以轉變,世上不應有被拋棄之人。

三公:古代最高的官職。

拱璧:極為珍貴的大玉

道德經(jīng)賞析

《道德經(jīng)》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yǎng)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圣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jīng)之王。

《道德經(jīng)》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tǒng)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道德經(jīng)》是除了《圣經(jīng)》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fā)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求道德經(jīng)全文加注釋 謝謝
1個回答2023-07-14 15:17
哦 我的網(wǎng)絡硬盤有
文章注釋
1個回答2024-05-07 11:55
司馬昭(注:司馬昭死后被謚為"文帝",故稱"文王".)與投降魏國的劉禪吃飯,席間故意派人為劉禪表演過去蜀國的歌舞。當時在場的蜀國舊臣看了,無不愴然涕下,只有劉禪,照吃照喝,若無其事地笑嘻嘻欣賞。司馬昭見此情景,感慨地對其親信賈充說:"一個人的無情無義,怎么可以到這個份上。就算諸葛亮在世,也匡扶不了這個昏君。更何況姜維呢?"賈充說:"要不是這樣的話,殿下何以能吞并蜀國."
又一天,司馬昭問劉禪:"很想念蜀國吧?"劉禪立即答道:“此處快活,我不想念蜀。"舊臣郤正聽說了,求見劉禪并對劉禪說:"下次司馬昭要再問起陛下這問題,你就傷心地,說先人墳墓遠在隴、蜀,沒有一天不想念.說完再把眼睛閉起來。"
后來司馬昭又問,劉禪果然照著郤正說的那樣,去說和做。司馬昭說:"我怎么聽著像是郤正的話呀!"劉禪立即睜開眼睛,驚喜地說"猜對了,正是他!"旁邊的人都忍不住地笑起來。
道德經(jīng)第一章原文及解釋
1個回答2024-03-21 04:34

《道德經(jīng)·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經(jīng)·第一章》解釋:

可以言說的道,并非真正的、恒常不變的道,恒常的道是不可言說的;可以用文辭說出來的“名”,都不是永恒、終極的“名”?!盁o”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chǎn)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

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們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作品簡介

《道德經(jīng)》,春秋時期老子所著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jīng)》《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jīng)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jīng)》、下篇《道經(jīng)》,不分章,后改為《道經(jīng)》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jīng)》,并分為81章。

《道德經(jīng)》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yǎng)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圣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jīng)之王。

《道德經(jīng)》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tǒng)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道德經(jīng)》是除了《圣經(jīng)》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fā)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經(jīng)第一章原文及解釋
1個回答2024-07-25 03:23

一、原文:
帛書版: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也,以觀其妙,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傳世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二、譯文:
道是可以被言說的,但言說出來的道,并不是那個恒久常存的道。名是可以被定義的,但定義而來的名,并不是那個恒久常存的名。無形無名,是造生萬物的起始;有形有名,是孕育萬物的母親。當我們處于無欲的狀態(tài)時,可以得觀從無生有之妙;當我們處于有欲的狀態(tài)時,可以得觀萬物成形之徼。有欲無欲,同出于人;有名無名,同出于道。它們雖然名稱不一樣,可說的都是同一個道理。它們互相纏繞,來回切換,無限延伸。這種“玄”之又“玄”的形態(tài)是我們認知天下萬物、認知道的無上法門,也是道生天下萬物的神妙之門。


三、注釋:
(1)道,可道,非常道
第一個第三個道:世界運行的規(guī)則、規(guī)律,世界的真理真相。
第二個道:描述,解讀,得到。
(2)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個第三個名:萬物的名稱、名字。
第二個名:描述,陳述,說,叫它,交流。
(3)無:沒有,空。
(4)有:物質。
(5)欲:自私,不平等。
(6)妙:宇宙的真理真相、奧妙。
(7)徼(jiào):邊界。
(8)此兩者:有與無。
(9)玄:無中生有,有歸于無。有無相生。
(10)又玄:再無中生有,再有歸于無,即再無生再有,再有歸再無。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注釋
1個回答2024-02-22 14:56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p>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弊釉唬骸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p>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弊釉唬骸叭诵校赜形?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p>

字詞注釋:

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這里指孔子。

時習:按時溫習。時,按時。

不亦說乎:不是很愉快嗎?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問。說,通假字,同“悅”,愉快。

慍:生氣,發(fā)怒。

君子:這里指道德上有修養(yǎng),有才德的人。

吾:人稱代詞,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進行自我檢查。三,泛指多次。一說,實指三個方面。省,自我檢查、反省。

為人謀:替人謀劃事情。

忠:竭盡自己的心力。

信:誠信。

傳:傳授,這里指老師傳授的知識。

白話釋義: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后按時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嗎?”

曾子說:“我每日多次進行自我檢查:替人謀劃事情是否竭盡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便小有所成,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歲能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guī)矩?!?/p>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當(別人的)老師了?!笨鬃诱f:“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只空想?yún)s不學習,就會使精神受到損害?!?/p>

孔子說:“多么賢德啊,顏回!一碗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不能忍受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不改變他(愛好學習)的樂趣。多么賢德啊,顏回!”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快樂的人?!?/p>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枕著它睡,樂趣也在這當中。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脕淼呢敻缓偷匚?,對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樣?!笨鬃诱f:“在多個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的優(yōu)點向他學習,發(fā)現(xiàn)他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對照著改正自己的缺點?!?/p>

孔子在河岸上說:“逝去的時光像河水一樣流去, 日夜不停?!笨鬃诱f:“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平民百姓的志氣卻不可改變。”子夏說:“博覽群書并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思考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出處:出自春秋時期孔子的《論語》。

擴展資料:

創(chuàng)作背景:

孔子一生從事傳道、授業(yè)、解惑,被中國人尊稱“至圣先師,萬世師表”。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作成《論語》。與其最為卓出的衣缽繼承者孟子統(tǒng)稱為“孔孟”。

在天道觀上,孔子不否認天命鬼神的存在,主張依照禮儀和本分行事,“敬鬼神而遠之”。孔子與孟子并稱“孔孟”,他們的思想并稱為孔孟之道??鬃颖蛔馂椤爸潦ァ薄八赝酢?,曾子則為宗圣,孟子為“亞圣”。

孔子精通《周易》,據(jù)說是《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國古代突破對自然山水宗教式態(tài)度的第一人,提出了“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著名美學命題。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記·孔子世家》所記為魯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記》未記,按《谷梁傳》所記“十月庚子孔子生”。換算為當今之公歷應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鬃右簧淖髌范急缓笕思捌涞茏邮珍浽凇墩撜Z》中。

孔子生在魯國。魯國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對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禮樂之邦”之稱。魯襄公二十九年吳公子季札觀樂于魯,嘆為觀止。魯昭公二年(前540年)晉大夫韓宣子訪魯,觀書后贊嘆“周禮盡在魯矣!”魯國文化傳統(tǒng)與當時學術下移的形勢對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蹦贻p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

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于學”。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xiāng)人也贊他“博學”。

孔子“三十而立”,并開始授徒講學。凡帶上一點“束修”的,都收為學生。如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是較早的一批弟子。

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來學禮,可見孔子辦學已名聞遐邇。私學的創(chuàng)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tǒng),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

道德經(jīng)第22章的解釋.
1個回答2024-05-14 10:21
道德經(jīng)及譯文 道德經(jīng)及譯文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26章 第27章 第28章 第29章 第30章 第31章 第32章 第33章 第34章 第35章 第36章 第37章 第38章 第39章 第40章 第41章 第42章 第43章 第44章 第45章 第46章 第47章 第48章 第49章 第50章 第51章 第52章 第53章 第54章 第55章 第56章 第57章 第58章 第59章 第60章 第61章 第62章 第63章 第64章 第65章 第66章 第67章 第68章 第69章 第70章 第71章 第72章 第73章 第74章 第75章 第76章 第77章 第78章 第79章 第80章 第81章
道德經(jīng)第一章解釋
3個回答2022-04-19 05:08
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原本真實的道,可以說出的名號就不是原本真實的名號。天地形成之時是沒有名號的,有了名號就有了萬物的名稱。所以無欲無求來觀察道的精妙,有欲有求來觀察道的表現(xiàn)。這兩者同出于混沌卻有不同名號,但都可以稱之為“玄”,由玄到更玄的境界,就是獲得道之玄奧的途徑了。
給我解釋一下道德經(jīng)的第五十章的學習感悟是什么?
1個回答2024-03-09 01:22
解釋一下學習感悟,我覺得最主要的應該就是對待生活以及對待各種情況突發(fā)的一個反應能力所以說多學習對自己有一定的幫助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