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之練字的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2023-11-30 02:04

1個回答
1、王獻之練字

王獻之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他受父親的影響自幼愛好書法,他見父親的字寫得非常好,所有的人都在臨摹他的字,真是羨慕不已。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也能像父親那樣成為一位受人敬仰的大書法家。

一次,他實在忍不住了,問父親:“父親,您的字為何寫得那樣好?”王羲之笑了笑,說:“你要想知道秘訣的話,明天早上到院子來?!钡诙?,王獻之早早地來到了院子中,發(fā)現(xiàn)父親早已在那練字了,王羲之見兒子來了,指著院子里那十八缸水說:“書法沒有秘訣,只要你寫完這十八缸水,字自然而然就會寫好了?!?br/>
王獻之深受啟發(fā),便夜以繼日地練字。轉(zhuǎn)眼一年又一年,當(dāng)他寫完這十八缸水后,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成為一名偉大的書法家了。

2、茅以升立志建橋

茅以升十一歲那年的端陽節(jié),南京秦淮河上舉行熱鬧非凡的龍船比賽。他和小伙伴約好,一塊兒到河畔看個痛快。但不巧得很,頭天晚上,他突然病了,不得不憋在家里。端陽節(jié)那天,茅以升躺在床上,心兒卻飛向了秦淮河,他多么羨慕自己的小伙伴啊!

晚上,小伙伴回來了,一個個無精打采,眼淚盈眶。茅以升很是奇怪,一問才知道,原來秦淮河上出了事。由于看龍船的人太多,把一座叫做文德橋的古老拱僑給擠塌了,許多人掉到河里淹死了。這太不幸了,茅以升直愣愣地望著天花板,好半天才說出一句話來:“我長大了一定要學(xué)會造橋,為大家造最結(jié)實的橋!”

從此,茅以升的頭腦幾乎被橋占據(jù)了。他出門只要見到橋,總要上上下下看個仔細;讀書讀到有關(guān)橋的內(nèi)容,就立即將其抄在本子上。他收藏的各種橋的圖畫、照片,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因為這個,他還得了個“小橋迷”的綽號!
相關(guān)問答
大家好,問問大家王羲之除了練字故事,吃餃子故事,吃牛心故事,還有什么故事。也可以告訴我王獻之的故事
1個回答2024-01-22 00:04
王羲之的家族在東晉時是個名門大族。在這個大家族中,和王羲之年齡相仿的青年人有好幾個。當(dāng)時擔(dān)任太尉的郗鑒想替自己的女兒選擇一個女婿,就派自己的門生來到王家去觀察。那幾個年輕人聽到郗家來人選婿,著實地...
全文
王獻之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1個回答2024-03-13 12:04
要給人自然真實的“我”,不要裝模作樣,裝腔作勢。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
誰能告訴我關(guān)于《獻世》這首歌的故事?
1個回答2024-03-21 00:23
我沒有膽掛念你沒有心見面試問我可以去邊 只要我出現(xiàn)只怕你不便亦連累你丟臉 你是我的秘密我是你的廢物缺席也不算損失 今晚你生日祝我有今日地球上快消失 眼淚還是留給天撫慰你是前度何必聽我吠 再不走有今生無...
全文
王獻之的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1個回答2024-02-28 08:20
一池水都練黑了,說明做事要有恒心毅力 成為書圣,說明任何成功都離不開努力 入木三分,說明要精益求精,始終保持謙遜的態(tài)度,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獻琴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1個回答2024-01-24 03:31
道理:判定一個事物的好壞,應(yīng)該從本質(zhì)上進行鑒定,而不是從浮華的外表來下結(jié)論。只有本質(zhì)上是好的東西,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否則,再華麗的外表也只能作為擺設(shè),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時,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應(yīng)該學(xué)會...
全文
獻鳩放生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1個回答2024-02-16 00:21
揭露了某些人只講形式,不講效果,沽名釣譽,假仁假義的偽善行為。
借花獻佛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1個回答2023-11-05 07:12
能用的就用。
《獻琴》寓言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1個回答2024-01-18 10:38
綜述:這篇寓言以工之僑二次獻琴的不同遭遇,揭露了社會上評價、判斷事物優(yōu)劣僅憑外表,而非考究內(nèi)在品質(zhì)的現(xiàn)象,告誡人們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蒙蔽。感嘆是值得人們深思熟慮的的,其寓意至今還能給人以啟迪與警...
全文
烹子獻食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1個回答2024-03-07 13:21
易牙烹子獻糜,本來是違背人性的作為,但齊桓公的看法是,連人性都可以違背了來為他,是真正的忠誠。管仲的看法是,人性都可以違背,還有什么樣不能做出來的。最終誰對誰錯,結(jié)果出來了就知道了。
卞和獻玉的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1個回答2024-01-20 15:11
卞和這種不屈不撓,敢于較真的精神,的確讓人欽佩、感動.然而,若從思想方法的角度看,他在反復(fù)獻玉不被接受以后,并沒有及時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xùn),從方法上加以改進,這又是一種悲哀.試想,如果卞和先將玉石“剖之”,...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