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賢之一:閔損,在史留有“閔損蘆衣”的孝心故事

2024-01-14 03:40

1個回答

閔子(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閔損,字子騫,尊稱閔子,世以字行。祖籍魯國,徒居宋國相邑。孔子兆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并稱,為七十二賢之一。

閔子騫其父閔世恭,以啟蒙教書為生,后逢魯國“三桓弄權”,國政日非,遂舉家遷居宋國相邑之東。

閔子為人所稱道,主要是他的孝,作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稱贊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元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中,閔子騫排在第三,是中華民族先賢人物。

1074年,齊州太守李肅之在墓前建祠祭祀,由蘇轍撰文、蘇軾書寫《齊州閔子祠記》的石碑,敘述了修建祠堂的經(jīng)過。到明代,經(jīng)歷城人劉敕發(fā)集,捐資重修了閔子騫墓和祠,并在殿后修起了“講學堂”的東西廂房“齋”和“蘆花館”。

人物生平

閔子騫陸改(前536--前487),名損,字子騫,尊稱閔子。祖籍魯國,徒居宋國相邑。其先祖是魯國的第四代國君魯閔公,其父閔世恭為八世祖??鬃痈咄?,在孔門中以德行與早猜判顏回并稱,為七十二賢人之一。

家族世系

魯閔公生閔子魯

閔子魯生閔澤

閔澤生閔伯衍

閔伯衍生閔子建

閔子建生閔子馬(一作閔馬或閔世恭,尊稱閔馬父)

閔子馬的元配姜氏生閔損,閔子馬的繼配樂氏(一作姚氏)生閔需(一作閔革)、閔如(一作閔蒙)

閔損卒于歷下, 閔損 生一子:閔沃盈

閔需,無后

閔如,遷居隴西

后有閔煌、閔子汶,分別自稱是閔損的63世孫(家譜中誤作“64代孫”)、64世孫(家譜中誤作“65代孫”)

相關問答
閔損蘆衣的道理?
1個回答2024-01-13 18:13
閔損蘆衣是宣傳孝道的詞語, 告訴我們?nèi)硕加行⑿摹⑿⑿校?天下不會有人心腸會像鐵石一樣, 只要我們肯用心, 發(fā)自內(nèi)心對父母孝順奉養(yǎng), 父母再怎么不好, 也都會有感動的一天。
誰知道蘆衣順母那個故事里閔損問教書先生的成語是什么
1個回答2024-01-27 23:05
原文: 周閔損,字子騫,早喪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損,衣以蘆花。父令損御車,體寒,失鎮(zhèn)。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蹦嘎劊诟?。 翻譯: ...
全文
誰知道蘆衣順母那個故事里閔損問教書先生的成語是什么
1個回答2024-01-25 13:00
原文: 周閔損,字子騫,早喪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損,衣以蘆花。父令損御車,體寒,失鎮(zhèn)。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母聞,悔改。 翻譯: 閔損...
全文
閔損的故事
1個回答2024-01-22 04:54
周朝的魯國,有個姓閔名損,字子騫的人。在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不幸過世了。父親娶了后妻,后妻又連續(xù) 生了兩個弟弟。人都有私心,因為不是自己親生的,所以后母對待孩子就有很大的差別。后母平時對子騫很不好。嚴...
全文
閔損蘆衣的故事簡短?
1個回答2024-01-12 06:10
周閔損,字子騫。早喪母,父娶后妻,生二子。母惡損,所生子衣綿絮,而衣?lián)p以蘆花。父令損御車,體寒失靷,父察知之,欲逐后妻。損啟父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父善其言而止,母亦感悔,視損如己子。
閔損蘆衣故事原文朗讀?
1個回答2024-01-09 12:05
周朝的魯國,有個姓閔名損,字子騫的人。在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不幸過世了。父親娶了后妻,后妻又連續(xù)生了兩個弟弟。人都有私心,因為不是自己親生的,所以后母對待孩子就有很大的差別。后母平時對子騫很不好。嚴...
全文
閔子騫蘆衣順母的故事是?
1個回答2024-01-23 11:21
周閔損,字子騫,早喪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損,衣以蘆花。父令損御車,體寒,失纼。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蹦嘎劊诟??!鲎栽す鼐础抖男ⅰ烽h損,字子騫...
全文
閔損蘆衣順母的典故符合《弟子規(guī)》中的哪句話?( )
1個回答2023-12-20 07:56
這個故事符合《弟子規(guī)》中的"聞過則喜,不聞過則悲"這句話。 因為閔損在遭受懲罰后,聽從母親的教誨,從中汲取教訓,并以此為戒,避免了將來犯同樣的錯誤。這種反思和改進的態(tài)度,也是《弟子規(guī)》所倡導的...
全文
閔子騫,關于孝的成語?
1個回答2024-01-28 06:16
成語: 孝子賢孫/忠孝兩全/移孝為忠/孝子愛日/入孝出悌/子孝父慈/披麻帶孝/忠孝節(jié)義/故事: 閔子騫是周朝時期的人。幼時喪母,父娶某姓女為繼室。閔子騫素性講孝,對待繼母像生母一樣孝順。后來...
全文
孝哉閔子寒
1個回答2024-03-18 08:57
閔子騫(前536--前487),名損,字子騫,春秋末期魯國(現(xiàn)魚臺縣大閔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并稱,為七十二賢人之一。他為人所稱道,主要是他的孝,作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稱贊說:“孝哉...
全文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