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 終南別

王維 終南別業(yè)
1個回答2024-01-22 04:03

《終南別業(yè)》

作者: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注釋:

1、勝事:快意的事。
2、值:遇見;
3、林叟:鄉(xiāng)村的老人。
4、無還期:無一定時間。

譯文:

中年以后存有較濃的好道之心,
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終南山邊陲。
興趣濃時常常獨來獨往去游玩,
有快樂的事自我欣賞自我陶醉。
間或走到水的盡頭去尋求源流,
間或坐看上升的云霧千變萬化。
偶然在林間遇見個把鄉(xiāng)村父老,
偶與他談笑聊天每每忘了還家。

賞析:

這首詩意在極寫隱居終南山之閑適怡樂,隨遇而安之情。第一聯(lián)敘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厭惡世俗而信奉佛教。第二聯(lián)寫詩人的興致和欣賞美景時的樂趣。第三聯(lián)寫心境閑適,隨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后一聯(lián)進一步寫出悠閑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談笑無還期了,寫出了詩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風采。對句既純屬自然,又含隱哲理。凝煉至此,實乃不易。

終南別業(yè)的詩意

終南別業(yè)的詩意

《終南別業(yè)》

作者:王維

原文: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注釋:

1、中歲:中年。
2、道:這里指佛教。
3、家:安家。
4、南山:即終南山。
5、陲(chu):邊緣,旁邊,邊境;南山陲,指輞川別墅所在地,意思是終南山腳下。
6、勝事:美好的事。
7、值:遇到。
8、叟(sǒu):老翁。
9、無還期:沒有回還的準確時間。

詩意:

中年以后存有較濃的好道之心,
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終南山邊陲。
興趣濃時常常獨來獨往去游玩,
有快樂的事自我欣賞自我陶醉。
間或走到水的盡頭去尋求源流,
間或坐看上升的云霧千變萬化。
偶然在林間遇見個把鄉(xiāng)村父老,
偶與他談笑聊天每每忘了還家。

賞析:

全詩的著眼點在于抒發(fā)對自得其樂的閑適情趣的向往。開篇二句,由中歲好道晚家南山點明詩人隱鉛卜居奉佛的人生歸宿和思想皈依。道,指佛教。中歲頗好道,作者強調自己中年以后就厭惡世俗而信奉佛教。一個頗字,點明其崇佛的虔誠心態(tài)。晚字,意蘊豐富,既可以指晚近,也可以指晚年。如果是前者,叢激山晚家南山陲是對現(xiàn)實隱居生活的描繪;如果是后者,則是對自己晚景的構想。

山林的生活自在無比,興致來臨之際,每每獨往山中信步閑走,那快意自在的感受只有詩人自己能心領神會。每,表明興來獨往非常頻繁,不是偶然為之。獨,并非沒有同調之人,事實上,詩人隱居之際不乏同調之人與其往來唱和,如張諲、裴迪等,此處當指詩人興致一來就等不及邀人同往了,一個灑脫的隱者形象便展現(xiàn)到了讀者面前。從字面意義上看,隱隱約約帶有些落寞,但誰又能說這種情致不是件快樂的事呢?勝事空自知,亦然,一個空字,也許帶有幾分無奈與孤獨,但詩人是陶醉于這種山林情趣間的。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即言勝事。在山間信步閑走,不知不覺中,已到了溪水盡頭,似乎再無路可走,但詩人卻感到眼前一片開闊,于是,索性坐下,看天上的風起云涌。一切是那樣的自然,山間流水、白云,無不引發(fā)作者無盡的興致,足見其悠閑自在。清人沈德潛贊曰:行所無事,一片化機。(《唐詩別裁集》)行到水窮處,讓讀者體味到了應盡便須盡的坦蕩;坐看云起時,在體味最悠閑、最自在境界的同時,又能領略到妙境無窮的活潑!云,有形無跡,飄忽不定,變化無窮,綿綿不絕,因而給人以無心、自在和閑散的印象,陶潛有詩云云無心以出岫(《歸去來兮辭》),而在佛家眼里,云又象征著無常心無住心。因此,坐看云起時,還蘊藏著一種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禪機。簡而言之,就是空,如果人能夠去掉執(zhí)著,像云般無心,就可以擺脫煩惱,得到解脫,得到自在,詩人在一坐、一看之際已經頓悟。再看這流水、白云,已是無所分別,達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從結構看,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二句,對偶工穩(wěn),一貫而下,從藝術手法上看,此二句儼然是一幅山水畫,是詩中有畫也。

結句寫作者在山間偶然碰到了林叟,于是無拘無束地跟其盡情談笑,以致忘了時間滲中,詩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風采躍然紙上,與前面獨賞山水時的灑脫自在渾然一體,使得全詩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意境。偶然二字,貫穿前后,卻行跡全無,其實,興來獨往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等,何嘗不是無心的偶然呢?然詩人至此方借值林叟點出偶然二字,可見藝術手段之高超。因為處處偶然,更顯現(xiàn)出心中的悠閑自在。談笑無還期結句自然,卻暗藏哲理,詩人因為體悟到物我兩忘、物我一體之境,從而忘記了那流遷無常的世俗世界,這是真正的空境。

這首詩沒有描繪具體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現(xiàn)詩人隱居山間時悠閑自得的心境。詩的前六句自然閑靜,詩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外高人,他不問世事,視山間為樂土。不刻意探幽尋勝,而能隨時隨處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結尾兩句,引入人的活動,帶來生活氣息,詩人的形象也更為可親。

詩經 終南

《詩經:終南》

終南何有?有條有梅。
君子至止,錦衣狐裘。
顏如渥丹,其君也哉!
終南何有?有紀有堂。
君子至止,黻衣繡裳。
佩玉將將,壽考不忘!

注釋:

1、終南:屬秦嶺山脈,在今陜西西安市西南。
2、條:山楸。
3、梅:楠木。
4、渥:涂,搽。
5、丹:赭石,一種紅色顏料。
6、黻:音服,黑色與青色花紋。
7、將將:佩玉撞擊之聲。

譯文:

終南山上有什么?
有堅硬的山楸和艷麗的野梅。
遠方的客人來到這兒停下腳步,
他穿著錦緞的衣服狐皮裘。
漬丹般赤紅的面龐細潤光澤,
真是一個有道有德的正人君子!
終南山上有什么?
有陡峭的峰巒和寬闊的山頂。
遠方的客人來到這兒停下腳步,
他穿著漂亮的禮服繡花裳。
身上佩戴的美玉呀鏘鏘作響,
雖是高壽之人但不忘尋求童趣!

賞析:

《終南》傳統(tǒng)解釋勸戒秦襄公。不過,中描寫的君子的確不是一般的人,而是一位貴族,有人考錦衣狐裘是國君之服。因此,《詩序》細戒襄公的說法,確有一定的啟發(fā)。只不過可以理解為,借助外貌,服飾的描寫,贊美君子的品德,表達一種永遠難以忘懷的感情。

終南望余雪

祖詠 終南望余雪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譯文及注釋】
終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
峰頂上的積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樹林表面一片明亮;
暮色漸生,城中覺得更冷更寒。
1、終南:山名,在陜西省西安市南面。
2、林表:林梢。
3、霽色:雨后的陽光。

【賞析】
據(jù)《唐詩紀事》卷二十記載,這是作者在長安的應試詩。詩寫遙望積雪,頓覺雪霽之后,暮寒驟增;景色雖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凍。詠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樸實俏麗。

王維的終南別業(yè),別業(yè)是什么意思?
1個回答2024-02-03 10:58
別業(yè)一詞是與“舊業(yè)”或“第宅”相對而言,業(yè)主往往原有一處住宅,而后另營別墅,稱為別業(yè)。

王維晚年定居在南山邊陲,終南別業(yè)就是指南山邊陲的宅邸。

稱別墅時,則是突出其園林氣氛以區(qū)別于一般住宅。
別業(yè)和莊園含義有時相同,有時不同。別業(yè)建于業(yè)主所屬領地或田產范圍內的,與莊園相同;有的別業(yè)是一所包括有住宅的獨立的園林,業(yè)主也不一定是地主或領主,這種別業(yè)就不是莊園。
別業(yè)和宅園的區(qū)別在于:前者位于郊區(qū),是以家宅為主體的園林;后者位于城市,是在家宅用地中劃出一部分用地專門布置成園林,供游憩之用,同家宅隔開。宅園研究者,通常不考慮家宅部分,僅以園林部分為研究對象。別業(yè)同莊園和宅園雖有區(qū)別,有時并不嚴格劃分。
學了王維的終南山這首詩的感悟
1個回答2024-03-15 02:20
這首詩寫的是終南山的雄偉奇觀,進入視野的,都是闊大、廣遠的景象.全詩突出主峰的巍峨宏偉、群山的連綿不斷,白云的迅速變幻、山表的青靄多變,天氣陰晴不定.全詩具有視野宏大,氣勢磅礴的特點,正如前人所評:“是詩在開辟之初,筆有鴻蒙之氣,奇觀大觀也.”(《而庵說唐詩》)《唐詩觀瀾集》,《唐詩匯評》第318頁).這種大蘊涵著無限的佛學理氣并與“虛實結合,動靜相生”與禪學思想相吻合.其中更能體現(xiàn)佛教禪字隱逸思想的是最后一句:“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此句是全詩的中心句,起點睛的作用,也是最能反映詩人內心世界的地方.于詩人思想層面來探究詩文與佛教禪字思想,單是這一句就足夠了.“樵夫”與儒、道的出世思想有莫大的聯(lián)系.它的哲學理念已經不能簡單地用“打柴的人”來理解其中的韻味.它已經與“隱士”掛鉤,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與隱士的概念等同,成為了隱士的化身.
  《終南山》全詩上部分對終南山的描寫并非僅僅因為對終南山的熱愛而去盡情抒寫,他的抒寫實質上是對最后一句作情感的積淀.終南山是歷代文人、隱士選擇歸隱的地方,詩人極言終南山的美.這種贊美與其說是對終南山景色的熱愛,不如說是對隱士生活(出世)的向往.“欲投人處宿”很大程度上流露出詩人要在終南山歸隱的意向(抑或說感受歸隱生活的意向).而不是單單為了住上一宿.可是這對于詩人來說是困難的.一旦選擇了入世也就意味著他要放棄現(xiàn)實生活中的許多東西,可是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不可能脫離現(xiàn)實社會而存在,任何一個脫離現(xiàn)實而存在的人都是可怕的,而王維的生平也說明他并沒有完全入世.他走的是一條亦官亦隱的道路.
  王維的個人生活經歷——“人生幾許傷心事”,對于人生無常,難于把握是切膚體驗的.這樣的人生經歷,自然使人走向究天人之際的思想軌道,而這樣的情感輻射恰可在道家思想中找到精神的歸依,在山水中留戀徘徊,排遣人生苦楚,從而培養(yǎng)起一種積極樂觀的精神.忘情地在大自然中作“喪我”、“無待”的逍遙游,追求絕對自由,找回自我,珍視生命,而王維的《中南山》流露出來的卻是另一種異質,它未能達到“與田地并道生……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劉《文心雕龍》)的心理境界.它所傾露出來的只是詩人對“出世”生活的一種向往,而其內心十分清楚其現(xiàn)實中所處的位置,盡管他的內心多么的苦悶,多么期待脫離世道的各種束縛去追求一種超凡脫俗.他清醒地認識到入世之于他是何其的遙遠,盡管中南山——歸隱(出世)的好去處就在眼前,(甚至已經置身其中)也只得隔著河流在岸的另一邊探問對岸的樵夫——隱士.
  從此詩可以看出王維未能真正從世俗中解脫.“得了天上道心,便虛御風.”“隔水問樵夫”不只道出山的宏大遼闊,也道出了詩人在“出世”與“入世”的選擇上的迷茫
思維方式決定人生最終結果,人的思維方式有哪些
1個回答2024-12-06 11:30
心靈雞湯別看太多,努力加強自身,腳踏實地。才能取得成功。
以終為始的思維方式
1個回答2024-01-24 23:24
? 以終為始的概念,是在《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中,最早被提出的,他的意思是: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想好自己要的結果是什么。然后再去思考,為了完成我想要的結果,我應該去做什么。

? 為什么這個思維方式很重要呢?因為以終為始可以幫你打破僵局,那些你以為做不到的,其實都可以做到。

? 我們知道超越自己的階級是很難的。但事在人為,除了偶然因素之外,總有一些有心人可以超越自己的層級,到達另一個高度,另一個層級,每高一級,都可以看到更多的可能,更廣的視野,和更有意義的人生。高一個層級,不代表更快樂,也許會更痛苦,但是卻更有意義。

以終為始,是把看似不能完成的目標進行逐步拆解,從而保證你走的每一步都是在相對正確的方向上。它最重要的是,你要有一個目標,定了所謂的終,我們才知道應該怎么開始。

? 第一,共識目標。當你的老板說,這個頁面上,標題的字號太小了,他其實是在說,我覺得這個頁面的重點不突出。不要局限在過程里,把頁面做到突出,才是我們的目標。但是這個目標老板可能不會明說,這時候你不要埋頭去干事,而是要和領導明確,真正的目標到底是什么?

? 第二,制定方案。當你接受一個之前從來沒有做的項目,就比如要讓從來沒有帶過人的你,開始招聘,我們會本能的否定,在這個要做的是把腦海中的聲音:從我沒有辦法,轉變成:我來想辦法。把看似不可能的目標,一步一步想辦法去拆解,最后落實到每天的行動中。確保你每一天的工作,都是像這個目標一點一點靠近。

? 最近有一個問題很火,說的是為什么兩個人同樣的起點,5年后的發(fā)展會天差地別。答案就是誰有以終為始的思維,誰就能獲得更多成長。因為只看過程的人,總是在重復自己熟練的技能,是在做加法。而有以終為始思維的人,為了完成目標,自己會不停成長出新的能力,是在做人生中的乘法。(跑贏同齡人:年薪百萬的職場思維)
終南山 王維
1個回答2023-08-26 17:12
終南山
唐代: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譯文
巍巍的太乙山臨近長安城,山連著山一直蜿蜒到海邊。
白云繚繞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靄迷茫進入山中都不見。
中央主峰把終南東西隔開,各山間山谷迥異陰晴多變。
想在山中找個人家去投宿,隔水詢問那樵夫可否方便?
終南山王維
1個回答2023-08-21 16:25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王維的終南別業(yè)內容
2個回答2022-05-21 17:36
一、終南山別業(yè):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二、這首詩意在極寫隱居終南山之閑適怡樂,隨遇而安之情。第一聯(lián)敘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厭惡世俗而信奉佛教。第二聯(lián)寫詩人的興致和欣賞美景時的樂趣。第三聯(lián)寫心境閑適,隨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后一聯(lián)進一步寫出悠閑自得的心情?!芭既弧庇觥傲舟拧?,便“談笑”“無還期”了,寫出了詩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風采。對句既純屬自然,又含隱哲理。凝煉至此,實乃不易。
三、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世稱“王右丞”。
王維終南山名句是什么
1個回答2022-11-23 04:22
王維終南山名句是(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終南山
唐 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修維摩禪的最終目的是什么
1個回答2022-09-19 17:42

禪的目標在于使人徹底安心,而下手處也是從安心入門。

安心有兩種,一種是對人生的方向、生命的意義已經不再猶豫困惑了,這是一種安心;另一種是心境處于平靜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不管環(huán)境如何、際遇如何,他的心境始終不受動搖,這是另一種安心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