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散文《聽雨》

季羨林散文《聽雨》
1個回答2024-01-25 01:39

1、按常理說,我坐在那里,同文字拼命,本來應(yīng)該需要極靜極靜的環(huán)境,才能安下心來,進(jìn)入角色。這種雨敲鐵皮的聲音應(yīng)該是極為討厭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賞析:從常理角度看,作者研究學(xué)問、寫作文章需要安靜的環(huán)境,雨聲應(yīng)該是討厭的;為下文寫作者聽雨不煩反樂作鋪墊,通過對比突出作者聽雨的快樂。

2、最有名的一首聽雨的詞當(dāng)然是宋代蔣捷的《虞美人》了:少年聽雨歌樓上, 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fēng)。而今聽雨僧廬下, 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賞析:作者與蔣捷兩人年齡不同,聽雨的心境也不同。蔣捷是中年聽雨就談“悲歡離合總無情”,作者已到望九之年聽雨卻“興高采烈”。通過對比,突出作者聽雨的喜悅,表現(xiàn)他心系農(nóng)民的情懷。

3、可我為什么今天聽雨竟興高采烈呢?這里面并沒有多少雅味,我在這里完全是一個“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麥子,是那遼闊原野上的青青的麥苗。

賞析:作者聽雨并不是像古代文人那樣追求雅致(或借雨抒發(fā)個人情感),而是為麥田久旱后喜逢甘霖感到高興,他想到的是“俗事”。表現(xiàn)他心系農(nóng)民的情懷。

4、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麥田里,每一個葉片都仿佛張開了小嘴,盡情地吮吸著甜甜的雨滴。

賞析:用貼切的擬人和疊詞描繪事物的情態(tài),增強語言的表現(xiàn)力。表達(dá)出作者對雨的喜愛。

5、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層,收到了這個陽臺上,收到了自己的腦子里,頭頂上叮當(dāng)如故,我的心情怡悅有加。但我時時擔(dān)心,它會突然停下來。我潛心默禱,祝愿雨聲長久響下去,響下去,久久不停。

賞析:這里體現(xiàn)了作者關(guān)心農(nóng)事的情懷。作為一代大儒,作者關(guān)注民生,心系農(nóng)民,心憂天下,有著強烈的使命感和責(zé)任感;老當(dāng)益壯,年近九旬還有著旺盛的生命力,有著高尚的精神追求。

季羨林散文《聽雨》的賞析
1個回答2024-02-23 04:40
以物喻人,表現(xiàn)了其不懈的堅持、不懈的努力,為更多的人領(lǐng)悟中國文學(xué)的魅力而做出的所有付出?。?!在呼吁我們都行動起來,為展現(xiàn)中國特有的人文文化而做些什么通過閱讀,感受到了季老的良苦用心和對中國兒女的期望?。?!在凄美中學(xué)到更多應(yīng)該追求的
對于季羨林散文《聽雨》的賞析
1個回答2024-03-05 19:20
季羨林的《聽雨》,文章一如作者的特點,清新質(zhì)樸自然,讀起來感覺很親切。此時的季羨林正在研究他的學(xué)問,聽著陽臺頂鐵皮被雨打的聲音,他感到很舒服,從中他能聽出金聲玉振,他能聽出黃鐘大呂,他能聽出大珠小珠落玉盤。他還能聽出雨如彈素琴,如舞霹靂,如百鳥爭鳴,如兔落鶻起,他聽得心花怒放。聽雨他想到了林妹妹喜歡李義山的“留得殘荷聽雨聲”,他想到了朋友的詩句,還想到了蔣捷的《虞美人》“少年聽雨歌樓上……”季羨林感慨一番,才說出自己欣然聽雨的原因,十年九旱的北方春季太需要雨了。這一年春,天旱得邪行,季羨林天天看天氣預(yù)報,時時觀察天上的云,連做夢看到了都是細(xì)雨蒙蒙?,F(xiàn)在雨下了,他如何能不高興呢。從文中我們能讀出季羨林的儒雅,能讀出大悲憫,能讀出他的童心,還能讀出他的鄉(xiāng)土氣息、
季羨林和余秋雨的散文
3個回答2022-08-29 05:47
余秋雨的哪部散文比較雋永、柔美---還是《文化苦旅》(其后的有了幾許商業(yè)炒作意味)
季羨林的哪部作品比較有人生哲理)--《季羨林散文集》(1987年)(前期更傾向于學(xué)術(shù))
聽雨 季羨林
1個回答2024-01-29 09:04
1、關(guān)于雅,那是品位的境界。2、俗事,實際是雅的另一種解釋,還是雅。3、表達(dá)作者的思想品位的高度不是一般人可以企及的。
季羨林的《聽雨》
1個回答2024-01-24 23:31
《聽 雨 》
季羨林
從一大早就下起雨來。下雨,本來不是什么稀罕事兒,但這是春雨,俗話說:"春雨貴似油。"而且又在罕見的大旱之中,其珍貴就可想而知了。
“潤物細(xì)無聲”,春雨本來是聲音極小極小的,小到了“無”的程度。但是,我現(xiàn)在坐在隔成了一間小房子的陽臺上,頂上有塊大鐵皮。樓上滴下來的檐溜就打在這鐵皮上,打出聲音來,于是就不“細(xì)無聲”了。按常理說,我坐在那里,同一種死文字拼命,本來應(yīng)該需要極靜極靜的環(huán)境,極靜極靜的心情,才能安下心來,進(jìn)入角色,來解讀這天書般的玩意兒。這種雨敲鐵皮的聲音應(yīng)該是極為討厭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實卻正相反。我靜靜地坐在那里,聽到頭頂上的雨滴聲,此時有聲勝無聲,我心里感到無量的喜悅,仿佛飲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飄飄欲仙之概了。這聲音時慢時急,時高時低,時響時沉,時斷時續(xù),有時如金聲玉振,有時如黃鐘大呂,有時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有時如紅珊白瑚沉海里,有時如彈素琴,有時如舞霹靂,有時如百鳥爭鳴,有時如兔落鶻起,我浮想聯(lián)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風(fēng)生筆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來,我也仿佛又溢滿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這樣的精神境界,更難為外人道也。
在中國,聽雨本來是雅人的事。我雖然自認(rèn)還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卻還很難說。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間的一種動物吧。中國古代詩詞中,關(guān)于聽雨的作品是頗有一些的。順便說上一句:外國詩詞中似乎少見。我的朋友章用回憶表弟的詩中有:“頻夢春池添秀句,每聞夜雨憶聯(lián)床?!笔穷H有一點詩意的。連《紅樓夢》中的林妹妹都喜歡李義山的“留得殘荷聽雨聲”之句。最有名的一首聽雨的詞當(dāng)然是宋蔣捷的“虞美人”,詞不長,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fēng)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蔣捷聽雨時的心情,是頗為復(fù)雜的。他是用聽雨這一件事來概括自己的一生的,從少年、壯年一直到老年,達(dá)到了“悲歡離合總無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對老的概念,有相當(dāng)大的懸殊。他是“鬢已星星也”,有一些白發(fā),看來最老也不過五十歲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過是介乎中老之間,用我自己比起來,我已經(jīng)到了望九之年,鬢邊早已不是“星星也”,頂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講達(dá)到“悲歡離合總無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資格。我已經(jīng)能夠“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了。
可我為什么今天聽雨竟也興高采烈呢?這里面并沒有多少雅味,我在這里完全是一個“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麥子,是那遼闊原野上的青春的麥苗。我生在鄉(xiāng)下,雖然六歲就離開,談不上干什么農(nóng)活,但是我拾過麥子,撿過豆子,割過青草,劈過高粱葉。我血管里流的是農(nóng)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畢生對農(nóng)民和農(nóng)村懷著深厚的感情。農(nóng)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糧食。天一旱,就威脅著莊稼的成長。即使我長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謂焦急之情,決不下于農(nóng)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聽天氣預(yù)報,時時觀察天上的云氣。憂心如焚,徒喚奈何。在夢中也看到的是細(xì)雨蒙蒙。
今天早晨,我的夢竟實現(xiàn)了。我坐在這長寬不過幾尺的陽臺上,聽到頭頂上的雨聲,不禁神馳千里,心曠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麥田里,每一個葉片都仿佛張開了小嘴,盡情地吮吸著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來有點黃萎的,現(xiàn)在變青了。本來是青的,現(xiàn)在更青了。宇宙間憑空添了一片溫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來,收回到了燕園,收回到了我樓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門前的荷塘內(nèi)。我最愛的二月蘭正在開著花。它們拼命從泥土中掙扎出來,頂住了干旱,無可奈何地開出了紅色的白色的小花,顏色如故,而鮮亮無蹤,看了給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覺。在荷塘中,冬眠剛醒的荷花,正準(zhǔn)備力量向水面沖擊。水當(dāng)然是不缺的。但是,細(xì)雨滴在水面上,畫成了一個個的小圓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這本來是人類中的詩人所欣賞的東西,小荷花看了也高興起來,勁頭更大了,肯定會很快地鉆出水面。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層,收到了這個陽臺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頭頂上叮當(dāng)如故,我的心情怡悅有加。但我時時擔(dān)心,它會突然停下來。我潛心默禱,祝愿雨聲長久響下去,響下去,永遠(yuǎn)也不停。
(1995年4月13日)
季羨林《聽雨》的讀后感想
1個回答2024-04-13 09:45
伏案不辭筋骨勞,隔窗聽雨不嫌煩。多情又憾農(nóng)家苦,飛夢飄飄收益難。幾度人生能耗費?可憐漂泊無家還。桑榆日薄無他盼,黍米盈收心尚安。
聽雨 季羨林
1個回答2024-01-24 22:08
聽 雨 季羨林①

從一大早就下起雨來。下雨,本來不是什么稀罕事兒,但這是春雨,俗話說:"春雨貴似油。"而且又在罕見的大旱之中,其珍貴就可想而知了。

“潤物細(xì)無聲”,春雨本來是聲音極小極小的,小到了“無”的程度。但是,我現(xiàn)在坐在隔成了一間小房子的陽臺上,頂上有塊大鐵皮。樓上滴下來的檐溜就打在這鐵皮上,打出聲音來,于是就不“細(xì)無聲”了。按常理說,我坐在那里,同一種死文字拼命,本來應(yīng)該需要極靜極靜的環(huán)境,極靜極靜的心情,才能安下心來,進(jìn)入角色,來解讀這天書般的玩意兒。這種雨敲鐵皮的聲音應(yīng)該是極為討厭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實卻正相反。我靜靜地坐在那里,聽到頭頂上的雨滴聲,此時有聲勝無聲,我心里感到無量的喜悅,仿佛飲了仙露,吸了醍醐②,大有飄飄欲仙之概了。這聲音時慢時急,時高時低,時響時沉,時斷時續(xù),有時如金聲玉振,有時如黃鐘大呂,有時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有時如紅珊白瑚沉海里,有時如彈素琴,有時如舞霹靂,有時如百鳥爭鳴,有時如兔落鶻起,我浮想聯(lián)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風(fēng)生筆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來,我也仿佛又溢滿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這樣的精神境界,更難為外人道也。

在中國,聽雨本來是雅人的事。我雖然自認(rèn)還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卻還很難說。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間的一種動物吧。中國古代詩詞中,關(guān)于聽雨的作品是頗有一些的。順便說上一句:外國詩詞中似乎少見。我的朋友章用回憶表弟的詩中有:“頻夢春池添秀句,每聞夜雨憶聯(lián)床。”是頗有一點詩意的。連《紅樓夢》中的林妹妹都喜歡李義山的“留得殘荷聽雨聲”之句。最有名的一首聽雨的詞當(dāng)然是宋蔣捷的“虞美人”,詞不長,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fēng)。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蔣捷聽雨時的心情,是頗為復(fù)雜的。他是用聽雨這一件事來概括自己的一生的,從少年、壯年一直到老年,達(dá)到了“悲歡離合總無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對老的概念,有相當(dāng)大的懸殊。他是“鬢已星星也”,有一些白發(fā),看來最老也不過五十歲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過是介乎中老之間,用我自己比起來,我已經(jīng)到了望九之年,鬢邊早已不是“星星也”,頂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講達(dá)到“悲歡離合總無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資格。我已經(jīng)能夠“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③了。

可我為什么今天聽雨竟也興高采烈呢?這里面并沒有多少雅味,我在這里完全是一個“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麥子,是那遼闊原野上的青春的麥苗。我生在鄉(xiāng)下,雖然六歲就離開,談不上干什么農(nóng)活,但是我拾過麥子,撿過豆子,割過青草,劈過高粱葉。我血管里流的是農(nóng)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畢生對農(nóng)民和農(nóng)村懷著深厚的感情。農(nóng)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糧食。天一旱,就威脅著莊稼的成長。即使我長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謂焦急之情,決不下于農(nóng)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聽天氣預(yù)報,時時觀察天上的云氣。憂心如焚,徒喚奈何。在夢中也看到的是細(xì)雨蒙蒙。

今天早晨,我的夢竟實現(xiàn)了。我坐在這長寬不過幾尺的陽臺上,聽到頭頂上的雨聲,不禁神馳千里,心曠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麥田里,每一個葉片都仿佛張開了小嘴,盡情地吮吸著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來有點黃萎的,現(xiàn)在變青了。本來是青的,現(xiàn)在更青了。宇宙間憑空添了一片溫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來,收回到了燕園,收回到了我樓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門前的荷塘內(nèi)。我最愛的二月蘭正在開著花。它們拼命從泥土中掙扎出來,頂住了干旱,無可奈何地開出了紅色的白色的小花,顏色如故,而鮮亮無蹤,看了給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覺。在荷塘中,冬眠剛醒的荷花,正準(zhǔn)備力量向水面沖擊。水當(dāng)然是不缺的。但是,細(xì)雨滴在水面上,畫成了一個個的小圓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這本來是人類中的詩人所欣賞的東西,小荷花看了也高興起來,勁頭更大了,肯定會很快地鉆出水面。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層,收到了這個陽臺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頭頂上叮當(dāng)如故,我的心情怡悅有加。但我時時擔(dān)心,它會突然停下來。我潛心默禱,祝愿雨聲長久響下去,響下去,永遠(yuǎn)也不停。(1995年4月13日)

[注釋:①季羨林:1911年出征于山東臨清縣。北大教授,著名學(xué)者。精通多國語言文字。文中“死文字”指已失傳的吐火羅文。②醍醐(tí hú):古時指從牛奶中提煉出來的精華。③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指對生死的通達(dá)看法。]
急求季羨林散文《兔子》讀后感 啊啊啊啊啊??!
1個回答2022-08-14 15:46
兔子好可愛??!
關(guān)于季羨林的聽雨的一些問題,望高手來解答?
1個回答2024-07-01 00:12

1、因為變幻莫測的雨聲使作者浮想聯(lián)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風(fēng)生筆底。

死文字仿佛活了起來,我也仿佛又溢滿了青春活力。給了作者以創(chuàng)作的靈感。2、蔣捷的詞表現(xiàn)了悲歡離合總無情的境界,看破了人世之情。作者既對這種情懷贊賞,更認(rèn)為自己也到了這種境界,作者認(rèn)為這樣的境界與人生的閱歷有關(guān),越是歷經(jīng)人世,越能不喜不懼,越能以淡然的心態(tài)來面對人生。3、開花的二月蘭,冬眠剛醒的荷花,水面上蕩開的漣漪,這些生動的鮮活的充滿生命力的場景烘托了作者的喜悅。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