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演員王守仁作品大全

王守仁是誰?王守仁思想是什么?
1個回答2024-03-08 19:04

  肖像

  王守仁一生博聞多識,是有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其最有名的成就莫過于集陸王心學之大成于一身。這個我們在歷史書上已經(jīng)有所了解了。王守仁的思想是怎樣的?

  王守仁是誰

  王守仁即,生于公元1472年,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王守仁乃浙江紹興府人士,出生于家境顯赫之家,自幼便熟讀詩書展示出非凡的智慧。其父母為其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便從余姚搬遷至山水之鄉(xiāng)的紹興。王守仁也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十二歲初入私塾便能與老師辯論天下大事,暢談國家時政,感懷人事。在私塾期間發(fā)奮刻苦,隨后更是第一次會試便中舉人雖幾次與狀元之位擦肩而過,但在二十七歲那年高中進士,任刑部主事,后官至為兩廣總督,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朝廷中流砥柱。本該是胸懷天下,勵志圖志之時卻接連遭到朝廷的貶斥。雖晚年復起,但遲遲暮年有心卻無力再為朝廷出謀劃策。   因仕途受阻,王守仁便開始一心悟道,領悟儒家心學之道,廣收教徒進行講學。他主張“致良知”、“知行合一”且反對的格物致知論,認為格物致知剝奪了人的天性且過于繁瑣。   縱觀陽明先生的一生,于國,他問為朝廷出謀劃策,以國家興衰天下興亡為己任;于學,他繼承發(fā)展心學,使得心學成為明朝的主流學說之一,更是使心學一派遠傳海外;于己,他的一生筆耕不綴,文學著作眾多且文采斐然,并將心學的奧秘融入自己書法之中,已然無愧于心。

  王守仁思想

  被后世尊稱為陽明先生和王文成公的王守仁,他將前人關于心學的學說進行了進一步的整合發(fā)展并結合了禪學的精華部分,從而產(chǎn)生了心學,一個比前兩者更加細致完整的學說。這一學說是相對于朱熹的理學而存在的。   王守仁心學的中心思想便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這兩部分內(nèi)容?!爸铝贾本褪侵敢粋€人可以不必在意外物,只要能夠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的道德標準即可。“良知”不僅僅是指自身內(nèi)心的思想道德,更是指天理。王守仁認為每一個人又都良知的存在,理就存在每一個人的心中。而“知行合一”則是指知要與行相互依存,兩者不可分離。“知”是指認知,知善知惡知萬物?!靶小眲t是一個人在“知”的基礎上保留善去除惡。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一個人的內(nèi)心之中有關于某一種事物善惡的認知,那么他就會遵循自己內(nèi)心的認知,將行動付諸實踐。假如一個人并沒有將其的心中的認知付諸于行動,那么簡單來說就是他并沒有達到王守仁所說的“知行合一”。從該方面上可以表明知在行中,行中有知。而“致良知”則是“知行合一”的前提條件,“知行合一”又是“致良知”的準則,兩者不能相互獨立而存在的。   王守仁思想的獨特之處在于有沒分離知與行兩者的關系,認為只要兩者相結合才會是一個完整的存在,這也是其思想成為明代主流思想之一的重要因素。即使是在現(xiàn)今的社會里,心學對我們認識自我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借鑒意義。

如何評價王守仁?
2個回答2023-03-29 00:25
我認為這個人為人方面性格耿直,但又不失儒雅,而且他很有自己的思想和才華,我認為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最佳守門員評選方法
1個回答2024-02-10 20:16
通過數(shù)據(jù)評選:綜合多項數(shù)據(jù)如國家隊,職業(yè)球隊所取得成績,多少場賽不失球,多少小時不失球,以及撲救的成功率。

由專家和媒體進行投票選舉出最佳門將。
怎么評價明朝的王守仁的一生?
3個回答2022-07-10 20:55
文祀孔廟,武繪麟閣。
怎樣評價王守仁先生?
3個回答2022-07-24 00:32
觀其一生,可謂圣賢焉!
王守仁的一生
1個回答2024-01-29 18:09
王陽明於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九月三十日亥時出生于一個書香門第、官宦世家,其遠祖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其父王華,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后官至南京吏部尚書。據(jù)《年譜》記載,他出生前夕祖母夢見有人從云中送子來,夢醒時王陽明剛好出生,祖父便為他起名叫王云,鄉(xiāng)中人亦稱其降生處為瑞云樓。然而,他到了五歲還不會說話,一天一位高僧經(jīng)過,撫摸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為守仁,此后他便開口說話了。這個故事有點神話色彩,但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他幼年時并未顯示出聰慧和才華。

他十歲時,父親高中狀元,王陽明隨父赴京,路過金山寺時,他父親與朋友聚會,在酒宴上有人提議做詩詠金山寺,大家還在苦思冥想,王陽明已先一步完成:“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臺上月,玉蕭吹徹洞龍眠?!彼淖鶡o不驚嘆,又讓他做一首賦蔽月山房詩,王陽明隨口誦出:“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北憩F(xiàn)出非凡的想象能力和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

十一、二歲在京師念書時,他問塾師“何謂第一等事?”老師說“只有讀書獲取科舉名第”,他當時說:“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讀書登第,應該是讀書學做圣賢”。盡管如此,他從年少時代起就從不循規(guī)蹈矩,所有記載都說他自少“豪邁不羈”。如13歲喪母后,繼母待他不好,他竟買通巫婆捉弄其繼母,使得她從此善待他。他學習并非十分用功,常常率同伴做軍事游戲。年輕時他出游邊關,練習騎馬射箭,博覽各種兵法秘笈,遇到賓客常用果核擺列陣法作為游戲。
王守仁心外無物出自哪里?
1個回答2024-01-18 18:35
你未看此花時,此巖凱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王陽明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晚年愛越城東南二十里之會稽山陽明洞,筑室以居,自號陽明子,學者乃稱陽明先生。王陽明繼承了陸九淵的“心學”思想,并發(fā)揚光大,成為中國哲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代表作是以其語錄和論學書信為主要內(nèi)容的《傳習錄》

王陽明繼承了程顥和陸九淵的心學傳統(tǒng),并在陸九淵的基礎上進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學。《傳習錄》中的思想明顯地表現(xiàn)了這些立場和觀點。王陽明批評朱熹的修養(yǎng)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與至善。爛凳王陽明認為“至善是心之本體”,“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他對《大學》的解釋與朱熹迥異。朱子認為《大學》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學子通過認識外物最終明了人心之“全體大用”。王陽明認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耙庵倔w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認識了外物才有的。這個知是“良知”。他說:“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粗歷喚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上面這句名言出自《傳習錄》。據(jù)說一次王陽明與朋友同游南鎮(zhèn),友人指著巖中花樹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散文家余秋雨在《王陽明法書集》的序言中寫道:“倘若把中國歷史上集大成式的哲學家縮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王陽明(守仁)的名字。由于他的哲學思想高超、警策、簡明,又由于他的人生經(jīng)歷曲折、奇特、宏富,他在中國文化領域的知名度是其他許多哲學家無法比擬的?!爸袊糯軐W,發(fā)展到宋明理學,疊起一座高峰,比之漢唐繹學的理論思辯方面,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而陽明之學則是中國儒家的最后一個高峰,并成為近世啟蒙思想的先導。梁啟超稱王陽明“是一個豪杰之士”,是因為他在程朱理學籠罩一統(tǒng)天下,以極大的勇氣,挺身而出,用“心即理”的學說之與抗衡,以“知行合一”理論戳穿了那些道貌岸然的理學家。他的新說,對當時社會,“像打一藥針一般,令人興奮”,“吐出很大光芒”。

王陽明的這一觀點像極了上面貝克萊的觀點——存在即被感知??匆娀〞r,感覺到了,花就存在;沒有看見時,感覺不到,花就不存在。但是,兩個人還是有所區(qū)別的:貝克萊是要通過“存在即被感知”這句名言解決認識論問題,到最后,為了保證物的存在,貝克萊還不得不搬出了上帝來保證外物的存在。王陽明不同,其“心外無物”說的是意義問題,和維特根斯坦的“世界的意義在世界之外”近似。也就是說,“心外無物”是指心乃生發(fā)意義的源泉,不致“良知”,外在世界盡管五彩繽紛,但對我毫無意義可言。就當你未見到那個美麗的女子時,在你心中那個人便根本不存在,只有你見到她,那美麗才會呈現(xiàn)于你眼前,于你而言才會具有意義。先生說致良知,良知在于我們的本心,與龍場悟道一樣,你未見龍場之時,世界于你只是狹小的周圍一圈,當你來到深山自然之中,心會變得與自然一樣廣闊,便能窺見更多的真理。
“王守仁”簡介。
1個回答2024-02-23 17:04
一、簡介
王守仁(1472~1528),中國明代最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軍事家、文學家。
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自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

二、生平
王守仁生于明憲宗成化八年。11歲前在祖父王倫培養(yǎng)下成長。后隨父親王華到北京任所,一度熱心騎射,繼又研習兵法。18歲時在回余姚的途中拜訪程朱派學者婁諒(1422~1491),婁諒向他介紹了朱熹的格物說和圣人可學而至的思想,使他很受啟發(fā)。21歲中鄉(xiāng)試,遍讀朱熹著作。28歲中進士,任職于工部,后又擔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正德元年(1506)武宗朱厚照繼位,太監(jiān)劉瑾弄權,王守仁因抗疏救援戴銑等人,稱劉等為權奸,被劉瑾廷杖,后系獄,不久貶謫為貴州龍場驛丞。正德三年時他發(fā)生重要的思想轉(zhuǎn)變,以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于是突破朱熹格物窮理的格物致知說,認為所謂理就是人的心理,并在當?shù)亟垖鶗骸?br/>
三、哲學思想
王守仁在許多重要觀點上都與朱熹對立。朱熹將《大學》一書分為經(jīng)傳,并補寫格物致知傳;王守仁則認為原無經(jīng)傳可分,更無經(jīng)傳可補。朱熹重視“格物致知”,把它置于“誠意”之先;王守仁則認為格致本于誠意,以誠意為主。朱熹將心與理析而為二,把知與行分離開來;王守仁則主張心與理一,知與行合。朱熹以格物為窮理,注重外界一事一物之理,要求對經(jīng)典的一字一句細心理會;王守仁則認為朱熹這種方法是務外遺內(nèi)、博而寡要,他以格物為正心,要求發(fā)揮良知的作用,以良知為評判事理的標準和解釋經(jīng)典的根據(jù)。他們雖然都反對佛老的虛玄和管商的功利,但王守仁認為朱熹的思想瑣屑支離,不足以駁倒佛老管商。王守仁的思想與陸九淵接近。他們都在根本觀點上強調(diào)心與理一,在方法上要求簡易直截,但王守仁的思想并非直接繼承于陸九淵。他的格物致知說、知行合一說和致良知說,不但與朱熹的思想相對立,也與陸九淵的學說不同。
王守仁的畫像
1個回答2024-04-02 03:11
王守仁就是王陽明吧,不知道你想要的是不是這張
王守仁是什么人物?簡單點
1個回答2023-01-02 03:47
明代陸王心學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