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菩提音樂欣賞

朱自清散文《兒女》欣賞
1個回答2024-02-18 08:37
講的是朱自清的6(好像是6個,不大記得了)個孩子和已故的妻子之間的生活趣事,用歡快幽默的筆調,重回了一家子溫馨動人的情景
菩提偈原文_翻譯及賞析
1個回答2024-06-04 21:27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凈,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唐代·惠能《菩提偈》 菩提偈

唐代 : 惠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凈,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修行哲理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并不是臺。
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凈,哪里會有什么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干凈,哪里會染上什么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并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哪里會染上什么塵埃?

菩提只是向著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
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賞析

第一首偈,見于敦煌寫本《壇經(jīng)》。關于這首詩的來歷,《壇經(jīng)》第四節(jié)至第八節(jié),有明白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說“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稟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門前寫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焙肴讨篮?,“遂喚神秀上座于堂內”,說是“汝作此偈,見即未到”,“若覓無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數(shù)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語,即針對神秀的《無相偈》而發(fā)。據(jù)《壇經(jīng)》所載,惠能本不識字,他先“請人一讀”神秀的偈語,然后作此歌偈,“請得一解書人于西間壁上題著”。

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則的區(qū)別。神秀的那首“無相偈”,使他失去作為弘忍繼承人的資格,卻成了北宗一派的開山祖。由于神秀強調“時時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張“拂塵看凈”,稱之為“漸修派”。而惠能的這一首,是對神秀偈的徹底否定,也即主觀唯心主義對客觀唯心主義的徹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見性成佛”的關鍵,被稱為“頓悟派”。

在《壇經(jīng)》第二十節(jié),惠能指出:“世人性本自凈,萬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惡事,即行于惡;思量一切善事,使修于善行。”這是惠能“頓悟說”的基礎。在他看來,“愚人”與“智人”,“善人”與“惡人”,他們和“佛”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從“迷”到“悟”,僅在一念之間。這種“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不僅對我國佛教的演變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對于后來的中國哲學理論也有重大的影響。

第二首偈,也是惠能針對神秀的《無相偈》所作的。旨在說明“明鏡”的清凈,也即“自性”的清凈,這是佛教徒堅信能到達理想境界人人所共有的主觀條件。該偈亦見于敦煌寫本《壇經(jīng)》,但據(jù)郭朋《壇經(jīng)校釋》考證,這一首當屬衍文。特別是前兩句,雖調換了“身”、“心”二字的位置,實際也是重復神秀的話,不應視為惠能的思想。

第三首偈,見于《六祖法寶·壇經(jīng)》,流傳甚廣,為《全唐詩外編》所補錄。據(jù)郭朋《壇經(jīng)校釋》考證,這一首是由《菩提偈》第一首演化而成,關鍵在第三句,由惠昕本帶頭,契嵩本、宗寶本因之,把“佛性常清凈”改成“本來無一物”。這是一種誤解,早在宋代即有人提出非議。郭朋認為:“《壇經(jīng)》的首竄者,不僅不了解‘佛性’論,而且也不了解‘性空’說?!逼鋵?,大乘佛教的所謂“空”、“無”,是就“妄心”、“妄境”而言;若就“真心”、“真境”而論,則決非“絕無”。在《壇經(jīng)》第十五節(jié),惠能有言:“有燈即有光,無燈即無光。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在《壇經(jīng)》第二十四節(jié),惠能又說:“虛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盡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边@些都足以證明惠能的思想體系,同“一切萬法,自性本空”的理論完全不同。不過在這句話之前,惠能先說:“心量廣大,猶如虛空?!彼岩磺袣w結于“心”,也即“自性”。這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但無論如何,把“佛性常清凈”和“本來無一物”等同起來,是不適當?shù)摹?/p> 創(chuàng)作背景 關于這首詩的來歷,《壇經(jīng)》第四節(jié)至第八節(jié),有明白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菽艿馁收Z,即針對神秀的《無相偈》而發(fā)。據(jù)《壇經(jīng)》所載,惠能本不識字,他先“請人一讀”神秀的偈語,然后作此歌偈,“請得一解書人于西間壁上題著”。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盧氏,唐代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佛教禪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唐中宗追謚大鑒禪師。著有六祖《壇經(jīng)》流傳于世。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菽芏U師的真身,供奉在廣東韶關南華寺的靈照塔中。

惠能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盧氏,唐代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佛教禪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唐中宗追謚大鑒禪師。著有六祖《壇經(jīng)》流傳于世。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菽芏U師的真身,供奉在廣東韶關南華寺的靈照塔中。? 2篇詩文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凈,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唐代·惠能《菩提偈》

菩提偈

唐代 : 惠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凈,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

展開閱讀全文∨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凈,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修行哲理

清心菩提和星月菩提哪個好
1個回答2023-08-16 13:23
星月,金剛,龍眼,鳳眼,被譽為四大名字,也是當下最熱的。不過本人認為。文玩,從心就好,不必刻意強求
欣賞欣賞有哪些成語?
1個回答2024-02-19 23:28
【擊節(jié)稱嘆】:節(jié):節(jié)拍;擊節(jié):打拍子;嘆:贊嘆。指打著拍子欣賞詩文或藝術作品。

【六馬仰秣】:六馬:古代天子駕車用六匹馬;仰秣:馬被琴聲吸引,仰頭欣賞。形容樂聲美妙,連馬都抬起頭傾聽,不吃飼料。

【覓柳尋花】:覓:尋找。欣賞春天的景色。也指狎妓。

【摩挲賞鑒】:摩挲:用手撫摸;賞鑒:欣賞鑒別。。用手撫摸著欣賞鑒別。形容對古董、書畫、工藝美術品等的喜愛和欣賞。

【奇文共賞】:少見的好文章大家一道欣賞。

【淺斟低酌】:斟:篩酒;酌:飲酒。慢慢地飲著茶酒欣賞。形容悠然自得的樣子。

【肉麻當有趣】:比喻去欣賞一些無聊的事。

【山雞舞鏡】:山雞對鏡起舞。比喻自我欣賞。

【山雞映水】:山雞映水起舞。比喻自我欣賞。

【賞奇析疑】:欣賞奇文而析其疑義。

【雅俗共賞】:形容某些文藝作品既優(yōu)美,又通俗,各種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夠欣賞。
形容別人不欣賞自有人欣賞的成語?
1個回答2024-03-09 23:34
形容別人欣賞人的成語
比較常見的有這些:
陽春白雪,
文采飛揚,
出口成章,
執(zhí)筆成文,
下筆萬言,
有人欣賞你,有人不欣賞你,欣賞你的人怎么評價你的,不欣賞你的人怎么評價你的
1個回答2022-10-11 10:44
欣賞你的人說欣賞的話,不欣賞的人說不欣賞的話~
欣賞林清玄的理由
1個回答2023-03-20 21:56
總有那么一點一點青春的余悸,像雨季后含苞欲放的薄荷花,清新的讓人流連不返,而產生明日旱陽當照的痛楚,啦
朱自清的美文欣賞
1個回答2023-07-12 21:40
在迅雷里搜“朱自清”有散文集的電子書。下一分多鐘就可以看了。慢慢選嘛。
如何欣賞小提琴沉思
1個回答2023-04-03 11:15
多看一些演奏家演奏的版本,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再聽一些馬思涅創(chuàng)作的另外一些曲子。
線描畫的欣賞作品 提高審美
1個回答2024-01-20 13:29

美術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線條,它是構成視覺藝術形象的一種基本元素。無論平面還是立體的作品,無論寫實還是抽象的作品,線條作為創(chuàng)造形象和表現(xiàn)藝術家思想感情的繪畫語言,顯示出了豐富的表現(xiàn)力以及藝術美感。中國畫中傳統(tǒng)技法――十八描,即是各種線條的生動畫法。中國繪畫史的線條,可從現(xiàn)代的水墨畫一直追溯到仰韶文化中的彩繪畫,歷代對線條的運用各具風采。
西方繪畫中的線條,具有較強的造型功能。由于東西方文化背景的影響,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美感上各不相同,東方繪畫中的線描畫注重情感,富有韻律感和裝飾美,西方繪畫中的線描畫更具有理性特征。在欣賞習慣影響下,繪畫中造型的傳統(tǒng)觀念的差異,就形成了不同的表現(xiàn)力及民族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