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讀書筆記,賞析

2022-09-27 23:00

1個回答
本文是蘇軾第二次由赤壁時所寫,距初由赤壁,時間只相差三個月,但景色不同,心情也隨之不同。
第一段蘇軾交代當(dāng)時的時間背景,用短短的幾句,對眼前景物稍作描寫,就突顯出時令的特征。蕭瑟冬景中,仰望明月,俯看人影,觸景生情,由樂而歌。
第二段,正當(dāng)蘇軾感嘆為如此良辰美景卻無佳肴美酒時,同游者愿意獻出家中剛剛捕獲的珍魚,而蘇軾回到家又意外獲得妻子珍藏的美酒。有明月,有佳客,有美酒、有珍肴,為再游赤壁提供最好的興致與條件。
第三段,蘇軾著力描寫赤壁之景與自己的行動?!附讲豢蓮?fù)識」是此次赤壁冬景描寫的基礎(chǔ),呈現(xiàn)出一幅赤壁冬景的山水畫。除了客觀的描寫,「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更表現(xiàn)出蘇軾的勇氣,與居高臨下的氣勢,寄托著蘇軾的壯志豪情,同時把景物與游者行動融合為一體,互相加深了彼此描寫的生動。蘇軾面對月夜山河的蒼茫景色,不禁憂從中來,將郁抑之情凝聚于長嘯之中,感情由樂轉(zhuǎn)悲。長嘯之后的寂靜悲傷,使蘇軾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葉扁舟從流飄蕩,表現(xiàn)出隨遇而安的態(tài)度,感情又轉(zhuǎn)為平靜。此時一只孤鶴畫空而來,對孤鶴的描寫,讓人有一種空靈虛幻難以言喻的感覺,想象當(dāng)時之景,彷佛身處其中,似乎可以感受到那震撼,不禁贊嘆蘇軾善于把握事物的特征與效果,竟能夠達到如此的境界。
第四段以道士化鶴的夢境做結(jié),描寫與情節(jié)中有種飄逸的氣氛,情感由樂轉(zhuǎn)憂又轉(zhuǎn)于平靜的赤壁之游,最終以夢境做結(jié),也抒發(fā)了人生如夢的情懷。
后赤壁賦,不管在景物描寫、氣氛的營造、深刻的情感轉(zhuǎn)換、飄逸的人生觀,都在蘇軾簡潔的文句中清晰地表露,真切地呈現(xiàn)人、景、感情的相互融合,這樣的修為本身已是非常難得了,而此種情懷更是難以言喻,蘇軾能夠用如此精妙的文字與構(gòu)思來呈現(xiàn),實在令人敬佩,不愧為千古奇才。讀后赤壁賦,雖然人生經(jīng)歷仍淺,但彷佛可以稍微體會到蘇軾不凡的人生體驗。
樓主鑒賞哈?
相關(guān)問答
赤壁賦的賞析
1個回答2023-01-30 21:58
賞析 本篇是《前赤壁賦》的繼續(xù)。作者在文中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與前篇毫無二致,但是筆墨全不相同。寫景方面,前篇字字秋色,本篇則“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
全文
后赤壁賦賞析
1個回答2022-11-26 18:31
賞析 本篇是《前赤壁賦》的繼續(xù)。作者在文中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與前篇毫無二致,但是筆墨全不相同。寫景方面,前篇字字秋色,本篇則“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
全文
后赤壁賦賞析
1個回答2022-11-27 12:10
賞析 本篇是《前赤壁賦》的繼續(xù)。作者在文中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與前篇毫無二致,但是筆墨全不相同。寫景方面,前篇字字秋色,本篇則“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
全文
后赤壁賦賞析
2個回答2022-06-29 18:06
在第二層中,純粹寫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聲"四句,卻寫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濺流緩而石出有聲的初冬獨特夜景,從而誘發(fā)了主客棄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興,這里,作者不吝筆墨地寫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謐清...
全文
后赤壁賦賞析
1個回答2022-11-27 01:52
賞析 本篇是《前赤壁賦》的繼續(xù)。作者在文中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與前篇毫無二致,但是筆墨全不相同。寫景方面,前篇字字秋色,本篇則“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
全文
后赤壁賦賞析
1個回答2022-06-30 12:48
賞析 本篇是《前赤壁賦》的繼續(xù)。作者在文中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與前篇毫無二致,但是筆墨全不相同。寫景方面,前篇字字秋色,本篇則“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
全文
前后赤壁賦的賞析
1個回答2022-11-26 18:31
  前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
全文
赤壁賦最后一段賞析?
1個回答2024-03-13 06:38
從結(jié)構(gòu)上看,《赤壁賦》的結(jié)尾特別是“相與枕藉乎舟中”照應(yīng)開頭“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不知東方之既白”又照應(yīng)開頭的“月出于東山之上”,這樣首尾照應(yīng),結(jié)構(gòu)就顯得緊湊;從內(nèi)容方面看,最后一段的內(nèi)容...
全文
前赤壁賦與后赤壁賦有什么不同?
1個回答2022-10-04 02:43
創(chuàng)作時間不同~
急需蘇軾的赤壁賦賞析,速
1個回答2023-01-30 21:58
賞析 本篇是《前赤壁賦》的繼續(xù)。作者在文中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與前篇毫無二致,但是筆墨全不相同。寫景方面,前篇字字秋色,本篇則“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
全文
熱門問答